“妈,等下进了会场不要叫我丁丁啊……”大步流星的儿子突然停下来,一本正经地回头跟我说。
“啊?那叫啥?”“咸鱼,如果你需要找我的话叫我闲鱼就好。”“奇了怪了,咸鱼翻身啊?”“啊呀,你不要管了,反正叫我闲鱼就好!”儿子有些烦躁。
我突然明白了儿子的想法,他不喜欢我在公开场合叫他,让别人笑他。毕竟这次的场全是他们年轻人。我放眼望去,全是初中生、高中生的模样,也有大学生,青春期孩子特有的同龄人认同感和归属感,我对此笑笑,赞同儿子的小心思。
我刻意和他保持距离,全场没有一个我这把年纪的。不由想起三年前儿子赶去国际会展中心漫展的样子,那个时候人还没这么多,现在二次元似乎成了越来越多的青春期学生的喜好,仅次于游戏人群吧?
我看着来来往往的孩子们,绝大多数都是穿着Coseplay服的,有风度翩翩的书生公子,也有活泼可爱的呆萌小女孩,我仿佛走进了横店,戏里戏外分不清啊!
三年了,我依然不喜欢这个人群,虽然我允许他保留这个喜好,但我无法融入也不想融入,好端端的书不读跑这来浪费时间……
我发现我充满了批判与挑剔,正是这种姿态让儿子很多时候开始逃离,我的标准让我们互相远离——看这个挺精致的女子居然还是个男生,人妖还是伪娘啊?儿子这审美观绝对有问题!
再回头看看他,他正和一个陌生的男孩子在练习Wota艺,他那种专注那种投入的神情从来没在文化课学习上出现过!他居然可以毫不在意来来往往的人群,一个人很忘我地在那顺着节拍打,周围一些小姑娘痴迷地看着……难怪儿子会喜欢这种场域,放松自由、每个人都可以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我为什么一定要把他拉向我认为对的队伍呢?
我忽然想起了我的十七八岁,那时候我在干什么?逃学和同学去看电影?暗恋男同学搞暧昧?拒绝别人的玫瑰花?似乎都有过,还记得我那时候痴迷反串,和班级里最帅的男生搭档各自反串角色,一夜间轰动全校成为风云人物,老爸那时候也是跟我现在一样担心焦虑得不得了呢!我莞尔,谁的青春不是这样过来的?如果没有了离经叛道,没有了勇往直前的探索,会不会人生有着另一种缺憾?
当我变成十七八岁的样子,那种讨厌烦躁的情绪少了很多。我甚至看到有些小女孩跳的舞蹈非常好看也很专业,儿子还在台下大声喊:“虫虫大胜利!”我又想起我第一次去五台山看演唱会也是那个年纪,迷了很多很多的歌星影星,我瞬间释然了,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没有这些演绎美好的生活,他们的回忆该是多么平淡无味,他们如果连自己的情感压力释放都找不到出口,他们的生命力又将是怎样?
我想起青春期的心理特点,独立意识增强、孤独感增强,非常渴望被接纳被理解,极度渴望融入同龄人的圈子,我更清晰看到儿子为什么会迷恋这个圈子。如果我依然用讲道理、指挥、不允许他走自己的路这些应对方式,如果我不能用顺应变化的眼光与沟通模式来适应儿子的改变,我们的亲子关系必将付出代价……
尊重、平等,原来从口号到行为转化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我必须放下“我高你低”、“我对你错”这种模式了……
脑子里出现了原来流行的喇叭裤;郭富城的小分头……一代一代的潮流时尚似乎总是以这种无法阻挡的势力席卷而来,谁知道这种小众非主流文化会不会成为一种艺术趋势呢?个性张扬的时代我是随着趋势一起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呢?我想要的孩子到底是怎样的呢?
看着眼前稚嫩的孩子们,看着他们或妖娆妩媚或温婉动人,谁说他们不是在憧憬诠释一种美好呢?
看着儿子忘我的姿态,我收敛起被抛弃的失落与沮丧,云淡风轻地走到对面的泰式餐厅,打了一个电话给他:“闲鱼同学,我很为你有自己喜欢的圈子与事情感到高兴,你是有权利追寻你想要的生活的,我也有。一会为娘我吃完饭去看电影,你要不要一起来?”“不用了,我等下和主办方一起吃饭,我们已经约好了……”儿子喜笑颜开地回我。感觉他因为我的接纳而放下了一直以来的紧绷与防御……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要走的路,我的生命历程与社会体验都只是我的,我没有必要把他和我的生活强拉在一起。有一种爱注定要分离,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学着得体地退出,让他进行他的第二次诞生,让他自个儿经历失败的痛苦、成功的欢乐,由此写出属于他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