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武昌车站,坐车半个多小时,就到了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
从东门台阶上去,先见一块黄鹤楼的介绍,配上大气娟秀的字体,一下那种文化底蕴就迎面来了。
四角翘起的楼阁,含笑低眉的迎接着微微喘着气的天下来客。
进了门,三条路可通主楼,中间一条是走路最快最省时的,走上去,一路微微向上,穿过四个形体一样,题字各有风韵的牌楼,就到了第一个景观白云阁。
白云阁里是相关的文化书画作品欣赏,读读门柱上高大又诗意的楹联,看看那隽永又洒脱的字体,嘿,真的是有一番风味。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白云阁迎着游人来的侧面,高高匾额上书写的四个字:无心出岫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
是中真趣,问骋怀、游目谁知。无心出岫,白云一片孤飞
(辛弃疾)
无心就像白云一样,无意飘出山谷,却又飘来飘去山谷中回旋往复。古人实在是观察入微还大开境界。世间万般,似乎都是这样的逻辑:无心插柳,无为而为。漫不经心的时候得来却那般温馨美好。无意苦争春,反可满枝簇。无心无意这份逍遥,淡然平静中已尽得囊中。
再往前是个吉祥钟,还有一个葫芦铁筑造型,据说是黄鹤楼保留至今最年代的,底座是原版,上面据说是后面补接上去的,一个铁葫芦,历史伴它风雨中。
铁葫芦身边,游人从它面前匆匆穿过,大家都忽略了这个历史最久最值得傲娇的老大。大家脚步朝前大步流星直冲冲的向前而去。因为黄鹤楼已在眼前丽丽生辉,吸盘一样牢牢牵引着整个身躯,全部身心。
楚天极目这四个字跳入眼里,游人想的最多的应该是:我要登高我要望远,我要上楼,我要看长江看大桥,看孤帆远影,看白云黄鹤。去验证一下那些诗句中描述的意境。
大步流星的进入黄鹤楼,墙壁上各种关于它的诗词歌赋,图文美画浓浓的展现出来。上楼看景似乎比看赏这墙上的文化更聚人气。游人如我,楼梯上了一层又一层,更上一层楼,到了第四层才算定下心来,(第五层关)驻足环楼开始远眺长江。
看见了大桥,看见了长江,却未曾见白云悠悠,昔人不在,故事已走远。那千帆过尽,黄鹤之飞,鹦鹉洲汉阳树都被眼前的高楼林立所取代,桥在远处遥望楼阁,楼阁在蛇山仰看楚天。这楚山楚水好楚地,登楼一远瞰,胸中一片开达。登高望远实在是一种释然一份大气。
楼阁墙上的画作里我看到了另一版的黄鹤楼。四周一片江流,开阔廖远的空间里,中间耸起一座楼阁。楼阁四周简约无物,只有一片盈盈江水环抱四面。跟画作中黑白两色的楼阁相比,楼阁已是吐新纳故了。而我却更倾心于这个空旷,那般简约又孤绝的黄鹤楼,更让我感到一种高远、气吞、傲然。一种拥揽大江大河的大雅大容。
楼还是那个楼,天还是那片天,只是岁月这个老人家,有情是它,无情亦是它。
阁楼延续它的传承,时代又赋予它新的活力,与时俱进的城市建设,阁楼周边高楼林立,大桥横跨,车流如织。黄鹤楼有了一群新邻居,再不必孤孤单单江中独立。
古韵古味的黄鹤楼只能赏于画作,在诗词歌赋里再现。昔人已乘黄鹤去。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无法再有那样登高之意境,远眺之大作。
准备下楼时看见桌子上放了十几把提了字的扇子,我随手一拿,翻过来上面题字是:心有山海,静而不争。
真是恰巧,正和此时此刻。
黄鹤楼,长江作伴,同它岁岁不息。无言不争,无心出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