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孤独这个词不会出现在我的身上,因为我一直都是那样的快乐,快乐到脑子里容不下一点相反的事情。
可渐渐地,我发现孤独似乎是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因素。总会有各种契机的出现,让你觉得原来你也这么孤独。
大学应该是人生的第一个分界线。在上大学以前,我们处在一个集体中,一直在,从早上一睁眼到放学,我们都处在这个名为班级的集体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种形影不离的感情比比皆是。小学的时候还不算太记事,那个时候只知道叽叽喳喳地和父母说着谁谁谁多好,谁谁谁多坏,真正开始对一切有印象还要从四年级开始,不过那时候大家都不太懂感情是需要维持的,也没有办法轻易联系,我仍记得我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qq号还是五年级的时候,也只添加了自己喜欢的小朋友,爸妈也拘着玩电脑的时间,大家仅有的时间都在看动画片,玩游戏,哪里会想到联系校内好友。
慢慢地,当我们各自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上初中时,有些人的样貌、声音都在逐渐淡忘,很快连名字也不大记得了,只隐约记得以前还有这样一个朋友。初中不比小学,一年分一次班,运气好的话大家能做两年或三年同班同学,那个时候又明令禁止串班,每天在爸妈在学校要听话的熏陶下,也不会刻意去串班,找谁联络感情,大多都是待在班里,玩着现有的朋友,就这样一年走一批来一批,奇异的是有些人来去匆匆竟也这样留在身边了,可能这就是缘分叭。
中考,又是一年毕业季。大家又分散在各个学校,这个时候手机管控非常严格,基本上很难从父母那里得到手机,这就意味着和初中好友可能进入断联的状况,继而走散。难怪大家说要和旗鼓相当的人在一起玩耍,经历地离别会少些,也就相对留下的可能性更大些,但怎么可能呢,大家的朋友肯定状况不尽相同的。高中也是一年分一次,不过文理分科时我选择的文科,文科总共就五个班,到高二高三的时候基本上人员流动也就那样了。在文科班的时候经历了一些女生常有的勾心斗角,正如古语所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一个班六十多个人,约四五十个女生,那就是一出大戏了。那个时候也有被恶意针对过,也有被无端揣测过,其实也有疑惑过,后来也就明白了,有些讨厌是没有理由的。知心的朋友也不要求多吧,其他人能说的上话就行了,不用太放在心上,会快乐很多。日积月累地,朋友也三五成群了,也拥有了不用天天联系,但是感情一直都在的朋友,挺舒服的,各种方面。
高考是个分水岭。大学,不是每个人的理想都一样的,也不是每个人的能力都一样的,因此,不管关系多好,我们都得面临分别,各自做着各自的选择,去面临更广阔的世界。不过,距离不会拉远我们,我们心里都是载着彼此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这个时间节点意味着我们都要重头开始,并且身边不一定会拥有熟悉的人,也不会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回到家的怀抱,我们要面临的是一个临时组建的小家庭,还有一些只有上课才能见到的所谓同班同学。适合住在一起的不一定适合做朋友,适合做朋友的不一定住在一起,这大概是大学里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了吧,而这种时候,孤独感很容易涌上心头,大概有很多朋友像我一样觉得睡觉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吧,也不是贪玩,也不是不知节制,只是觉得不困,有满腔心思想要抒发,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很惊奇吧,原来有这种情绪的不止你一个。大学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大家也不一定天天在一起相处,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谁也没必要非要处朋友,所以在人际关系上大家都会相较以前随意一些,当然了,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是会非常客气的,毕竟谁也不想刚来就树敌,尤其是要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室友们。至于相处之间的问题那便是后文了。
大概每个人都有一个同样的心理:不给别人添麻烦。这个时候就会分外想念过去要好却远在他方的朋友们了,这种心境需要时间来调节,当大家逐渐熟悉时,也不会肆意地相处,怎么说呢,毕竟不是小时候的友情了。大学的时间相对宽松,你想做的事情和别人想做的事情不一定相同,别人也不一定就愿意抽出时间来陪同你,当她有了别的交际链,你又没有和这个交际链有所交叉时,你们的形影不离会大大缩减,所以,总会有一些时间你都会是一个人。孤独是必须的修行,是我们必须面对且用于强大内心的良剂。你不能过度关心那样显得你过于讨好别人,你也不能表现冷漠那样显得你难以接近,你只能把握一个洽到好处令人舒适的度,可是这个度是什么样的只能你自己领悟。
孤独如影随形。我们不是仅仅想要一个知心好友陪在我们身边,而是希望两颗心可以产生共鸣,彼此依赖,彼此信任,但在进入大学后,这件简单的事情也变得不简单起来。
希望我们能够忍耐孤独,毕竟孤独是常态,快乐是短暂的,人大多时候还是独自一人的,这可以指物理状态也可以指心理状态。持有一个坦然接受的态度便好,不必强迫孤独离开,夜晚只属于我们自己,利用这个时间好好修养便是。但愿当孤独在白昼黑夜降临时,我们的心性不会被轻易影响,快乐是短暂的,同样我希望低沉也是短暂的。打起精神来,明天还是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