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与被服务的平衡,不在老板这儿,不在大咖中间。也不在贫困里,也不在富贵中。它体现在一个人的涵养里!
一直以为鲁迅先生会讽刺人,看过老舍先生的短文《取钱》才知道,老舍先生讽刺人的笔力不比鲁迅先生的差。
《取钱》是老舍先生1934年10月1日在《论语》第五十期上发布的一部短篇,讽刺了早期银行员工在工作中对顾客漫不经心、任性怠慢的自我优越感。
同样取钱,国外银行从客户进门开始就有迎声、有笑脸、有关注,而国内银行让客户从早上取到下午,从下午取到次日。在国外银行取钱,客户可以享受到十磅小钱取出四种票面的礼遇。国外银行以尽量满足客户的需要为目的,而国内银行的员工则尽显傲慢拖延。他们利用工作时间享受过早美味、餐后还能悠闲喝茶。客户进门就算在大厅翻筋斗都无人问津,被要求办理业务后还会找出各种理由拒绝拖延。
经八十六年的演变,如今国内银行被国外资本大量参股后,已基本被西化,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业。现在不管你走进哪家银行,从你进门那一刻开始,就有保安和大堂开始迎接,谄媚地递上他们的问候。这应该是先生所向往的和谐画面吧?
1.
可是只要你在银行呆过,只要你曾进银行办理业务,你肯定不止一次看到过客户在抱怨、指责、甚至谩骂、发泄,而银行员工依然带着歉意的笑脸、谦卑地端着杯子赔礼道歉的画面。
比如今天,在某银行花园路支行上班的小丫头卉卉就被客户吴会计无端告了一状。某单位的吴会计是支行的老客户,一贯享受着支行行长比VIP还亲切的问候和服务。其实吴会计本身没有在支行存多少钱,但是她的单位销售业绩突出,行长们总是对她格外关照,一来二去的吴会计就成了行长的座上宾。
最初吴会计来支行办理业务,行长只要看到了,绝对不会让她排队。总是大老远就迎上去,热情地带吴会计去自己的办公室品茶聊天。除了取钱输密码不能代办,其它业务都在她们俩聊天的过程中,客户经理就帮吴会计把业务拿到柜员的窗口代办完毕了。
再后来,因为银监局监管要求,银行柜员轮岗比较频繁,客户经理、柜员早就换了一茬又一茬。随着监管要求逐步规范,银行员工再不敢违规替客户代办业务,现在所有客户的业务必需客户亲自在柜台拍照办理。最不可原谅的是现在新任的行长事也多,经常不能全程陪同,搞得吴会计形单影只在等候区坐冷板凳。
争取很多次依然无结果,吴会计最后只得妥协。但妥协不是接受,那是带着气的服从。人一旦有了气总得有发泄口吧?吴会计的出气筒不知不觉就成了“速度慢”、“没得眼力见”的柜员。
这一来二去的,柜员看了吴会计不喜欢,吴会计见了柜不高兴。吴会计总是拿原来的老柜员来编排她们,指责她们。但是单位的账户开在这里,业务契合也不错,高层交流也畅通,吴会计走不了, 柜员也没得选择,这种别扭就这样维持着。
2.
被疫情禁足57天后,银行终于在三月二十日开始营业了。吴会计背着在家中搁了一个春节的销售款早早来到银行,经历测体温、实名登记后,进银行大厅叫号等候。
疫情虽无情,也不是完全没好处。你看现在进网点多有秩序,等候人数严格控制在十人之内,而且三个窗口分工明确,2号窗口只管存钱、3号窗口只管取钱、4号窗口办理非现金业务,大厅还有3台智慧柜员机可以自助办理转账,所以没多久就到了吴会计的号。
吴会计露出少有的满意笑容,坐到2号窗口,把黑色大背包里的现金留了1万后全部倒进窗口。柜员似乎也挺和善,麻利地核实金额后开始点钞。感觉经历了生死考验,大家是不是都宽容了许多。简单的存款业务不到三分钟就办理完毕,柜员礼貌告别后,吴会计提着背包捏着回单离开柜台。
走到大厅拐角碰到行长,行长过了热情地和吴会计打招呼,哪知道吴会计一愣神,手里的1万块钱掉地上了。行长一边说着对不起一边帮她捡起钱来,说:“坏了,钱掉地上了,带你去柜台上换一把消过毒吧!”
柜台上此时有人在办理业务,行长不好插队,就带吴会计在空着的1号窗口隔着玻璃呼唤主管过来帮忙。主管正在离间回放录像,听到呼唤,连忙接过现金拿到2号柜台的机器上清点。此时大厅智慧柜员机处有客户要行长授权,行长和吴会计道别后就走了。主管点钞完毕,让2号柜员换了一把消毒过的现金,拿到3号柜员的点钞机上复点,并热情招呼吴会计移步3号柜台前看计数器。
吴会计不动,很有点不乐意:“点个钱跑几个柜台!你点好了拿过来不行!”
3号柜员是个小丫头,快人快语地帮忙解释:“我这边机器只清点已经消毒的现金,2号那边机器清点未消毒的现金。主管帮您点钱,您总得过来看看计数器呀,要不然出门有对错的说不清楚。”
吴会计听了,不情愿地走过来,面带不悦,眼睛死死盯着点钞机。待机器清点完毕,接过小丫头从窗口递出去的钱,吴会计的脸一下就拉长了:“不能把我自己那把钱消毒了给我吗?你这钱还没有我先前的那把钱新。”
“现金消毒一次至少需要30分钟,而且我们一般挺谨慎,都是按照高标准消毒一小时后,才会对外支付。您确定要等这么久吗?”
“算了算了!找你们办事总是屁事多,规矩多!”吴会计皱着眉头半闭着眼,一副恨恨的样子。把钱装在背包里,极不满意地转身离去。
不一会,行长过来质问主管:“你们又把我吴姐姐搞得罪了么?”
主管笑,柜员自答:“一言不合就会被责备,我们能有啥办法!今天先走的时候还好好的,结果你又把她带过来。我们的操作没能满足她的要求,解释过了,还是气鼓鼓地走了。真搞不懂她,我们就是工作分工不同而已,她总是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来一次把我们责备一次,你还总向着她!”
“我们还想指着人家吃饭呢,她今天这一生气,回头我们还得再上门去套近乎。”行长没多纠结,一边说一边离开了。
3.
这个存钱的场景和上个世纪老舍先生的《取钱》,是个鲜明的对比。两个场景都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可是角色的优越感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银行和客户的角色关系早就变了,变成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这种关系中也有不变的,那就是双方心中互相渴望的那份平衡,那份尊重,历经八十年,依然未被找到。
卉卉调到这个支行之前,在城北最远那条街的支行上班。那里虽是城乡结合部,是很多农民进城的落脚点,一半的客户是农民,但是那里的效益一直是全行最好的。
那里的农民没有很多钱,但他们总是在收成的时候,把满含汗味的钱笑着递进来,一脸歉意。卉卉她们虽小却从没嫌弃,还一口一声大爷大妈地叫着和他们核对金额。一来二去的大爷大妈们再来时,会给卉卉她们带几根自己种的刺黄瓜、西红柿或者是红薯。而卉卉她们也会托行长把行里的积分小礼品回赠给大爷大妈。日积月累她们累积了一笔一笔的固定存款,结识了一村一村的粉丝。
别人尊重你,不是因为你多有钱,而是因为别人比你有修养。一个人的高贵,从来不是因为你有多少财富,而是源于你内心的修养。在服务与被服务之间,始终存在着内心修养这个平衡木,它的平衡需要双方的修养共同维持。
如果老舍先生能看到今天的场景,不知道他又会写出一篇怎样的文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