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曾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然而,我既不是野兽又不是神灵,却喜欢过(精神上)离群索居的生活。
不可否认,人是社会型的动物,需要从他人身上获取温暖。也许正是由于承认这一点,因而曾经一度我颇以自己的“不合群”而倍感羞耻。于是一边从内在里享受着孤独的惬意,一边又从外在试图去努力让自己看上去不那么孤僻。后来逐渐意识到,其实是我在潜意识里认为孤独代表没有朋友,没朋友就意味着不受欢迎。之所以如此只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并非是个不受欢迎没能力交到朋友的人。实际上即便如此,那又怎样?心心相印的知心朋友本身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不然怎么会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一说呢?
事实上,当我敢于与孤独和解,不再抵抗它时,内心就会升华出一个更加强大的自我。开始有能力给予自己安全感和归属感,所以便不再通过取悦和讨好他人来获取对自我的认可与接纳,从而过上更接近本真的自在生活。
从小到大都一直比较回避那种流于形式的肤浅交情。因而很多时候,宁愿独自呆着也不愿把时间和精力浪掷在那些虚情假意的社交场合。
在人越多的地方,我反而越容易感受到更深刻的孤独,因为清楚明白,其实大部分人都只是在逢场作戏而已!看似热闹非凡的场合,实则不过是那类演技高超的人的舞台。那些社交达人们如鱼得水地来回穿梭于人群中,通过夸张的表情和浮浅的谈资吸引眼球博得关注……
坦白而言,对于那些八面玲珑的所谓高情商人士,以前我是有几分艳羡的,慢慢莫名其妙地就只想敬而远之,再后来呢?便能平心静气地理解,接纳和尊重了!
在心理咨询中,由于某些原因或目的,来访者可能会有所防御,说出来的并不一定全是真心话。可相对而言,在咨询室里听到真心话的时候还是会比日常生活情景中更多一些的。
突然明白心理咨询工作为什么对自己那么具有吸引力了!因为在这个崇尚“唯有套路得人心”的时代,我更渴望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洋溢着真情实感的交互以及那份能够走心的链接。
从生活的历练中,慢慢地知道了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适应什么,不适应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就会逐渐学着去尊崇自己内心,活出对生命的那份敬意。
今生今世,希望在自己的内心,始终住着一个天真纯朴的灵魂,安静且专注地只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而倾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