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门人有私录阳明先生之言者。先生闻之,谓之曰:“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箴切砥砺,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若遂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
爱既备录先生之教,同门之友有以是相规者。爱因谓之曰:“如子之言,即又‘拘执一方’,复失先生之意矣。孔子谓子贡尝曰:‘予欲无言。’他日则曰:‘吾与回言终日。’又何言之不一邪?
盖子贡专求圣人于言语之间,故孔子以无言警之,使之实体诸心以求自得;颜子于孔子之言,默识心通,无不在己,故与之言终日,若决江河而之海也。”
故孔子于子贡之无言不为少,于颜子之终日言不为多,各当其可而已。今备录先生之语,固非先生之所欲。使吾侪常在先生之门,亦何事于此。惟或有时而去侧,同门之友又皆离群索居,当是之时,仪刑既远而规切无闻。如爱之驽劣,非得先生之言时时对越,警发之,其不摧堕靡废者,几希矣。
吾侪于先生之言,苟徒入耳出口,不体诸身,则爱之录此,实先生之罪人矣。
使能得之言意之表,而诚诸践履之实,则斯录也,固先生终日言之之心也,可少乎哉?”
录成,因复识此于首篇以告同志。
门人徐爱序。
【注释】
1、徐爱,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姚人,生卒1487-1517。1508年21岁中进士。曾任祁州知州,南京兵部员外郎,南京工部郎中等职务。
2、予欲无言:我不想说。
3、吾与回言终日:我和颜回讲论了一整天。
4、吾侪,我们。侪(chai二声)。同辈。
5、对越,对答。在此上教下之意。
6、篇首,此为序,亦做首篇。
【大意】
门人中有私下记录先生的言论,先生知道后说:“圣贤教人,都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就像中医用药,讲究辩证施治,斟酌每个病人的病情开药方,会根据其体质的虚实、温凉,病理阴阳内外,是否平衡,一人一方来酌情加减药味和用量。其关键在于治好病,并没有一个死药方。若执著于一个,那不是刻舟求剑,不成庸医杀人了。”
“今天我和诸君针对各自的偏颇蔽塞之处,互相勉励砥砺。只要达到各自改正的目标,我的话也就可以抛弃了。如果死学习,当作经验、知识传下去,一定误人误己,罪过大了。”
徐爱我反而详记之,同学有以先生此言规劝。我就说:“这你又是执著于一个死药方了。昔孔子先对子贡说“无言”,又与回言终日,还是因材施教。”
对子贡行不言之教,希望他多做少说,克服话多的毛病;对颜回说个没完,希望回能多与他互动,克服话少的毛病,教学相长。这是各当其所以然。
我今天记录先生的话,如《论语》一般,可方便不在先生身边时,时时警醒体察,使我放弃懈怠,杜绝颓废,然后身体力行。同门师兄弟如果都能活学活用,认真笃行,那我的笔记,正是教学相长,如何少得。
【浅见】
1、类似《论语》语录体,并且要因材施教、活学活用,关键在于习,身体力行。
2、书名来自曾子三省说。
3、我们今天学习《传习录》,不是为了研究阳明心学,而是还原语境,参与对话,进入先生的世界,然后返身切己体察、事上琢磨,最终落实在自己的行为上。如果不带入、不琢磨、不体悟,而只是买弄知识,无异于误道丧德。
4、本篇为首篇,是先生爱徒,王门颜回、先生妹夫徐爱为自己平日里从先生问学所录写的引言。徐爱首先介绍了先生以《大学》古本为正,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格物之说,并非标新立异,而是继承中国文化自孔孟、韩愈倡导的道统,并用道家、佛学的方法论,创新性的发展出新道统。
5、简单说,先生的格物与朱子的格物有本质区别。
1)朱子的格物说白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格竹子是透过竹子的表象看到竹子本身的特性,或叫属性。类似徐爱序中所言的“水之寒、火之热”。比如竹子之坚硬、直挺,或引申的竹之德(属性)。
2)而这种属性的探索(格物)类似于西方的实践、检验、做科学研究。由此发展出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即形而下之器的研究,或叫个别事物的个别的后天之性,这从科学研究看,没有什么不可以,完全正确。
3)先生的格物,是从个别(竹子)到普遍,或叫一般。他的出发点或目标是探索圣人之道。即从个别看出普遍现象后面的本质。(万事万物背后蕴藏的大道)。
4)先生的格物,格是正,物是事情,即以事验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其背后蕴藏的大道。
6、两人目标不一,自然结果不同,朱子不錯,只是先生错解了朱子格物之说。朱子的格物,即向外求,那就是发展出西方自然科学研究;而先生格物的目的是求圣人之道,那自然要返身内观,让自己的本真、本心萌发,从而与万物一体,同于自然,即顿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