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题目,可能会以为我要谈如何去拒绝别人,其实,我想要说的是,想清楚了再说“不”。
从小,父母给的规矩就很多,细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不许那不许”,就是我童年听到最多的话语,这些规矩,我几乎又全部套用在了孩子的身上。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我几乎是下意识地用既往的习惯来决定是否同意,而没有去考虑孩子当时的真实需求。当孩子遭到拒绝的时候,他会发脾气,这时只会有两个结果:一是我妥协,二是我负气坚持。妥协可能会让孩子觉得我的“不”完全没有分量,下次被拒绝继续以发脾气来获得胜利;坚持的结果可能就是两败俱伤,孩子哭的上气不接下气,我也气个半死。
如果你要说“不”,请认真考虑清楚,一旦说出就要坚持到底;而如果你觉得在孩子发脾气时,你不能继续坚持,那么当初就不要轻易说“不”。
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没有那么容易去更改,我能做的,只能是在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不急于回答“好”或“不”,先想想,这个要求,是我的习惯“觉得”不可以做,还是真的不可以做?如果是前者,那么这一短时间的思考,已足以让我做出理智的决定;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会选择向孩子说明我拒绝的理由。退一步讲,如果我没能控制住我自己,“不”字脱口而出,孩子哭闹不已,那么,还是去思考前面那个问题。如果拒绝的在理,那就坚持,并向孩子说明理由,如果孩子有情绪,就做到倾听陪伴;如果发现自己错了,那就及时改正,对孩子说明我为什么会改变主意,这样,孩子也能明白,并非是因为他哭闹才达成目的,而是因为事件本身是被认可,是可行的,如此,也能避免孩子以哭闹作为要挟家长的手段。
我家小朋友常有一种哭闹,就是希望我们替他去完成他自认为力不能及的事情。比如玩贴纸,有时候页面中央的贴纸不容易撕下来,他就会要求我帮忙。因为我教过他方法,而且多半时候他是可以自己解决的,只是因为懒或者想撒娇,所以多数时候我是直接拒绝提供帮助的,这时,他就会哭闹。以前,我一般都会坚持说“不”,他哭我就抱着,哭完了再接着玩;今后,我觉得应该先去评估一下,他是否真的遇到了困难,然后再决定是否要帮忙。让他了解我为什么说“不”,也许才更容易让他接受“被拒绝”。贴纸书隔两天就会玩,应该马上会见分晓。
参考书目:《游戏力》第12章 迎接情绪的暴风雨
2017,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