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是哪个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血液组成成分不同,将人划分为黏液质、胆汁质、多血质和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又很不幸的是,经过一系列测试,我被划分到了抑郁质一类。不过,也得感谢这位科学家,也得感谢测量表,不然我还一直以为我是一个挣扎在外向边缘,想要积极向上,而迫于自身种种毛病没能好好发展的罪不可赦的人。
刚才用了一个词,我觉得不妥。并不是“不幸地”,这玩意属于天生的,大千世界,草木都样态不一,又何况是人。好歹我也是学过人类学的,知道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就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抑郁质的人格,在我们现代文明中,是不太符合普世标准的。源于敏感、抑郁及优柔寡断、精力极为有限等特点,这类人无法在快节奏的社会中生活,在人际关系网络交织的社会中行走。但没准在非洲,又或者在北美洲,在太平洋的某个小岛上,这种性格的人,反而是部落所推崇的领袖,是神职人员,是受人们爱戴敬仰的领袖人物。所以,没有什么幸与不幸之分,完全是因为文化所接受和选择的类型所带来的附加意义不同。
那么,问题就来了。在我们所生活的文化中,抑郁质的人要如何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呢。请注意,我已经没有用如何才能成功,或者如何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样的词语了。因为这注定是不可能的,生为这样的气质类型,就必须得接受自己无法像别人一样在事业上有很高的成就,能达到很高的高度了。也正因如此,内心的平静就尤为重要。很多抑郁症自杀的人,在外人看来都是很合群的,殊不知,他们为了表现出很合群,自己默默付出了多少努力,又多大程度上被剥夺了享受宁静的权利。
所以,我们无法表现出那么外向,表现出左右逢源,表现出勤勤恳恳,乐观积极的状态,无法获得来自社会多数人的理解和认可,那么至少自己要爱自己,自己要怜悯自己。其实,当自己不再错误地将自己想象成患有心理疾病的外倾人格,好好地跟随自己的内心,接受自己并没有办法达到别人所处的领域巅峰,就能好好地和自己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