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展就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这几个方面应该是相互渗透,统一完整的。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给后人留下的一份宝贵教育遗产。
一、物质环境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苏莫姆林斯基从教育着眼,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物质环境。这个环境包括自然风光,校园美化,教学设备,室内陈设以及图书保障。
该校的物质环境有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它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法则。学生在好的物质环境中,无形中受到熏陶,收到全面发展的效果。
第二,该校的物质环境浸透了每个孩子的汗水,凝聚了每个学生的智慧,从而激发着每颗心灵对周围一切的无比关怀和爱护。
每个人对自己辛苦创造出来的劳动成果都会倍感珍惜,如果学生能够自己参与到班级的建设,比如亲手出黑板报,收拾整齐的教室,装饰班级,他们一定会有满满的成就感,爱护有加。可想而知,如果一个教室乱糟糟,桌椅歪歪斜斜,同学们必然不懂得去珍惜,去爱护,甚至任意破坏。
第三,该校是一个名不虚传的书籍世界。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随手可得的图书,孩子们的精神境界也一定在阅读中慢慢丰富起来,见识开阔起来。
二、精神环境
学校的精神生活应该是丰富而多方面的,以致每个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需求和兴趣都得以形成、发展和满足。
第一,他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课余活动时间。他认为只有这样,“还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素质爱好天赋才能只不过是空话而已”。
从目前的学校作息来看,学生在校的课余活动时间不是特别充足,除了下课,其他时间都是老师安排的课程。但是,现在孩子们的作业不多,放学后的时间、寒假、暑假是自由安排的,学生们可以选择发挥自己的特长,可以学习技能,也可以在知识方面补缺补漏。
第二,他为学生建立了为数众多、足以满足每个学生精神需要的课外活动小组。
我们虽然是农村学校,但是社团活动非常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社团,参与社团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个人才能。
第三,苏霍姆林斯基还引导学生突出三项爱好: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劳动创造项目。
他曾自我表白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没有书,学生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毫无生气的。
每个学生在获取各门学科的牢固知识的同时,要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学科,并在这门学科上达到远远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有了自己喜爱的学科,课堂上必然神采奕奕,充满热情。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对某门课程的迷恋,就不会有智力充实和精神丰富的个人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还独到的认为人在智力发展的每一阶段应当有一个相应的劳动技能和成熟程度的界定阶段相对应。“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最深信不疑的教育信条。热爱劳动的孩子,他的能力和天资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生活更有幸福感。观察我们身边的孩子和大人,勤劳的人充满活力,脸上总会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而那些躺平,一动不动的人的生活如一滩死水。
三、“大自然”教育观
自然是美育的重要源泉,去看看吧,家乡的美景,祖国山川原野!去看看吧,花、木、鸟、虫、鱼!
变幻万千的自然现象则是综合训练,观察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