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
之前的我看书随意翻翻,Kindle、知乎、纸质、手机,多个平台多在看着几本不同的书,许多都没有看完,年底吹起牛来,我一年看了XX本书。(XX小于等于20)
现在的我更愿意,细细的品读一本认可的作品,以及去读这个作者的其他作品,读他的书就像在与他交谈。12月4日,周六。当天我看这本书5小时,一点都没有觉得累或枯燥,专注深入阅读后觉得冯唐这本书里想要表达的内容太多了,反而不够深入,蜻蜓点水。
书的主题是讲冯唐毕业之后的从业经历、底层咨询顾问、升职、跨界、做管理、做投资,结合西方以麦肯锡和东方曾国藩为代表的管理精髓,把「成事」的方方面面罗列出来。要成事,先要做好心理建设。累是标配,大部分时间都还没有到达拼天赋的阶段,高强度的麦肯锡公司,每周需要工作80-100个小时。即便此时功成名就的冯唐每周仍保持工作80个小时的强度。
你和我在工作上投入了多少时间呢?这些时间里有多少是在摸鱼呢?
书里有句英文,我记忆深刻,甚至把它加入到公司的年度复盘材料里。原文是“Are things under control?”(事情是否在掌控之中?)
这个语境通常是上级问下级,协同部门也可以互相确认,自己更是可以问自己。Are things under control?答案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否定的原因是哪些?肯定的理由又是哪些?充分吗?
1、解决问题的流程(方式方法)进行的如何了?是否在控制之中?
2、任务的时间线是否在掌控之中,能否按时、按质量达成预期?
冯唐是作家,更是专业的战略管理专家。对于战略管理这个词,我一直觉得比较玄乎,不接地气。实际上是我的Level从未达到强调战略管理这个层级。
战略是什么,战略就是一套完整的行动方案。包括:何处竞争、如何竞争、何时竞争。
街头新加入的卖烧饼小贩也有“战略管理”的指导需求,比如要避开同类型/可替代性竞争对手过多的地段,不以低价而要以品质与客情来吸引维护客户(手工制作,边际成本很高,不能拼价格),周边的客户维护到产量极限后,招聘员工生产或者走分店、分摊儿的路线覆盖更多区域。(这些不是冯唐说的,是我编的。)
冯唐讲,自己写书二十年。如果问他,谁读冯唐的书,他们为什么读冯唐,哪些人是他的竞争对手,冯唐自己说回答不了。但这个问题如果抛给出版商,出版商必须站在商务战略的角色来解答这个问题。因为冯唐之于出版商来说就是一笔生意、一个产品、一个服务。冯唐自己作为一个产品,作为一个创作者,反而不需要去想太多,做好自己,输出产品即可。
读冯唐,是因为他身上有我欣赏的文人气质和单纯的商人品质,小商小贩更多的是赚信息差,倒手的黄牛利润。虽然我不屑于此,但目前也在靠这个维持生计。
近几个月,看理想汽车的张辉(辉哥)的一些文章,他所在的部门叫商务战略部。他源源不断的输出思想、经验几乎都来自于他的工作见闻。冯唐书里也说,不会做全职作家,他怕自己的灵感枯竭,怕自己坐而论道,纸上谈兵。
做中练,一举两得。
近几个月,我想让自己有些突破,从单纯的管理岗位向一个咨询顾问进行转变。顾问更多的是观察、沟通、梳理、总结、迭代,从一线慢慢退下来,少接触一些具体性的事务(现在还有,已经少了许多,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想到还有一些事情能交出去),在大的层面上去优化、去提升。
我目前所在一个小的销售型集团公司,员工大约100人,分布在5个城市做着基本上一样的工作。每个分公司各自为政,自己定任务、定指标、考核的方式也不统一,人员的表现更是参差不齐,打酱油的不在少数。平时只有各个分公司的负责人来进行监督,但分公司的负责人也是打工人。权责利不明,多干少干都一样,摸鱼也就一脉相承。
11月初,我组织了集团的首次“商务战略会议”,各位股东、分公司负责人、部门负责人都参与了。修改了工资绩效方案,绩效工资占总工资的一半,绩效分数按不同公司的同部门进行每日通晒。
绩效分数的构成里销售额占了不到一半,还有一些其他可以考核量化的指标也登记在上面。这样整个公司的工作方向、工作重点,每个人都非常清晰,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整体的业绩压力也传导到了末端。
但,事情又来了,我主导的这些无中生有的变化让很多人不爽。很多小道消息在讲“XXX最近在狂刷存在感。。。”,讲真,听到这些我很不开心。因为这些事情做不做对我的收入没有影响。我的工作职责里并没有这些,自己给自己找事情做,还成为了大家的公敌,真是一个坏人啊。
冯唐书里的九字箴言让我对此释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不着急,说得是对时间的态度。有耐心,慢慢来,有时关切是问,有时关切是不问。
不害怕,说得是对结果的态度。尽人事,知天命,总结得失提起勇气,总会有机会。
不要脸,说得是对评论的态度。这一点在很多老人的遗憾清单里,自责、后悔、惭愧是负能量最高的情绪,“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就落满了南山”
为所当为,Just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