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日,我换了工作,入职了新的公司。原本我以为,只是一份和以往一样会“偶尔加班”的工作。但没想新的工作却给我带来了这么多思考,以至于我想要把它写下来分享一下。
偶尔加班
“偶尔加班”,没想到这样一个原本描述现象的词语,却变成了一个互联网公司HR口里的黑话。但凡是在在这个行业摸爬了两年的都知道。偶尔加班就约等于没有加班费的995。我上一家公司自然也是这偶尔加班中的一员了。不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可能会质疑,加班到底有没有这么夸张。这是我去年9月份发的一条朋友圈:
所以基本就是这个状态,不过里面说的免费加班,也不全对。工作日加班是免费的,周日加班是双倍的。
你要问加班到底有没有效果。记得我到上海后进入的第一家公司,有一幕让我也是记忆犹新的。有一天我们公司的二把手在群里说:“大家晚上没事儿的都加个班,8点钟投资人要过来”。那还是2016年的时候,加班并没有蔚然成风。但你已经可以窥到加班能够带来的效果了。这效果可是真金白银的。最后那天晚上到9点了投资人也没有过来。不过似乎你已经能看互联网企业,怎么样可以让资本看到你有多么的“努力”了。
后面也就顺理成章的有了,有赞老板于2018年的年会上公然在《劳动法》的边缘疯狂试探且无恙,以及随之来的各种互联网大厂以所谓的“福报”言论进行加持,让整个互联网大大小小的公司果断挂起了一阵“帮老板缓解焦虑,一起骗投资人的钱”的修福报小旋风。我前公司算是加入的比较慢的了,大概在20年8月才开始加入大小周的战场。
内卷与摸鱼——我们被逆向塑造了
加班能不能提升产出?到底有没有效果,有多大效果?老板们反正是已经不关心了,他们只关心,整个行业都这样了,我不让你们加那就亏了,毕竟他也焦虑嘛。你是不是已经感受到那味儿了。
《劳动法》显然已经保护不了我们了,陆陆续续的还总有某厂程序员因过渡加班劳累躺了板板。这也把我们大脑的警觉线直接绷直了。我记得那段时间还出了很多优秀的段子,比如我记得有一个是:
听诊器编程法:就是程序员在半夜一个人写代码时,最好带上一个听诊器,一边自己检测自己的心率,一遍写代码,一旦发现自己的心率降低或异常了,要及时执行如下代码
git commit ; git pull ; git push
。(就是先把代码保存下来,然后同步服服务器,最后再推上去)避免影响其他同事第二天的正常工作。
哎,真特么绝了,果然所有的喜剧内核都是悲剧呀。苦中作乐,这也成了互联网人的一项基本心里素质吧,不然这工作怎么开展呢。
我们进入一家公司后,当我们在为公司创造着价值的同时。公司其实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伴随着加班风气的渗透,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围绕着工时的管理。比如工时排名,请假调休排名,然后让你的工时与你的绩效、调薪幅度挂钩。真是完美呀。你以为内卷是怎么来的。谁有希望自己总是吊车尾呢,更重要的是,谁又希望自己的的绩效只能拿别人的一半呢。这种的都还算好的,属于自然卷。还有那种要求你必须9点以后才能下班的领导。他们往往会说人家后端都没走,咱们前端的都走光了,多难看呀,你活干完了,可以在这里学习呀。
可能你也没想过,有一天你需要在公司加班学习吧,我刚才说公司其实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是不是觉得这样的公司非常有前景,要求员工加班学习,你想不成长都难。但当你经历过,你就会明白,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第二天早上你(严格来讲已经不是你,而是你和大部分同事)就会10点开完早会,不慌不忙的去吃个早餐。到座位上看看手机,刷刷网页,点个饭,一上午过去了。下午认真干活干到3、4点,又要邀上两三个同事出去走走晒晒太阳,买杯奶茶或抽根烟。因为你们都很清楚这个时候不出去沐浴一下阳光,下一次从公司出来时能沐浴的就只有星光和月亮。然后接下来回到座位上写两句代码,又在群里聊两句,吐槽一下。摸鱼也就紧随内卷其后,来的那么自然。真可谓浑然天成,这就完美了。最后晚上11点你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一进门,你就开始质问你的女朋友(或者男朋友)为什么吃完饭碗没洗,为什么地也没有拖,为什么洗了的衣服不晒一下,为什么你还在刷抖音,你的考试准备的怎么样了,难道就没有一点紧张感吗……。
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你会发现,你变得不那么容易集中精力,你变的总是喜欢把工作拖延到晚上完成,你变得容易焦虑,容易愤怒,还会把这份糟糕的情绪传递给你身边的人。我们就这样被逆向塑造了。
不要尝试在垃圾堆上去建造摩天大楼
是不是感觉我得了臆想症一样,但其实这里大部分也不过只是我回忆的一部分罢了。想想还真难为Aller了,我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去改变。有一段时间我感觉身体真的吃不消了,也意识到这样下去不太好,于是就想着早上带着装备去去公司的健身房锻炼吧,我也确实这么做了。但一周之后,随之而来的各种促销活动,需求堆过来,连续好几天加班到11点多,回到家12点,洗漱睡觉1点,早上起床就9点多了,洗漱完到公司刚好10点。你就感觉时钟里面一个个转动的齿轮咬合的不是时间,而是你一眼无边的生活。我说是窒息的也不过分吧,我现在记得好多次,我12点回家时,都没有骑车,而是选择走路。一个人在昏暗的路灯下,一边走一边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与健身同时制定的计划还有看书和写公众号,都不用我描述,你也能想到它们是怎么扑街的。但凡是我能像写这篇文章一样晚上9点可以可以写个2个小时,早上6点半起床可以写2个小时,其实写文章这事儿也并没有那么难。看书相比之下就更容易了。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不想变好,但如果你的生活或者你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那我们就很难在这个垃圾堆上建起自己理想的高楼。
既然如此,摸鱼的时间不能利用吗,为什么还要摸鱼呢
理论上当然是可以的了,但你要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出发,和从概率上讲的话,我应该不是那个理论上的人。主要还是要知道两点,其一是摸鱼也只是程序员苦中作乐,忙里偷闲的一个小技巧,不要觉得你好像真的能够每天工作八小时然后把剩下的时间都是用来摸鱼的,你每天能摸鱼的时间本来就不可能很多,甚至你也不是每天都有可能摸到鱼的,简单来说它可能更像是你在没有加班费加班的情况下的一剂安慰剂。说一个关于排期的细节你也就能明白了,我们之前的需求排期,是要把需求拆分成任务,然后每天按照八小时排的。这八个小时不会包含你开各种会议的时间,不包括你思考和代码设计的时间,不包括你修bug时间,不包括沟通时间,不包括处理线上问题的时间。我们之前的工作时间是早上10点到晚上7点,去除中午1.5小时吃饭时间,只有7.5h这都不够每天排的工时的。所以当这样的文化和环境已经形成。你理论上是可以把摸鱼时间压缩出来提升自己,但能做到的可能性并不高。反正我意识到我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
换个环境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选项
垃圾堆建高楼大厦的概率不高,为什么你还非要力排众议,力挽狂澜的去在垃圾堆上寻找解决方案?当你都开始思考要如实施理论上可行的“如何去利用摸鱼时间来提升自己的时候”。换一个环境是不是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选项?
离开“996”后,给我带来了什么
离开“996”,不言自明的一点好处就是,也是最大的好处——自主可分配时间变多了。
报复性消费
从“996”突然恢复到965,刚开始居然我还会觉得有些许不适。不知道该走还是不走,观察了两天后,也就和其他人一样大胆的下班了。然后就像是穷了很久的人突然有了钱一样。我居然也出现了报复性消费。8点到家以后,我开始追动漫,看综艺,甚至有时还会看一部电影。
重新被塑造
在一个真正有不加班文化的公司里,你会发现其实大家的效率会很高,做事情很专注,几乎不会有人动不动就想去楼下溜一圈、抽根烟。没有了乱七八糟的排名,同事之间沟通起来也会更加的流畅,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火药味,更加的敢于直言不讳。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实说我个人觉得是深受影响。刚开始时也还是会时不时看篇文章,看个视频,聊个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发觉我所处的环境已经不是原来的环境。于是我开始审视自己注意力的可持续时间。关注自己做一件事情的投入度。并且每天去翻看一下自己的iPhone使用时长和各种软件的使用情况。
我开始关注个人的效率、时间利用率、个人成长。当我意识到我的工作时间基本都是可控的时候,我又又又开始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份工作日的日程表,其中已经做到的有:
6:30 | 起床 |
---|---|
6:30--8:30 | 写点文字 |
9:00--9:40 | 跑步 |
22:30--23:30 | 看书 |
23:30 前 | 睡觉 |
到目前为止,我对自己的表现还是非常满意的。看到这个表让我想起了以前老是会拿用一句英文激励自己:
first we make our habits, and then our habits make us
首先我们要养成习惯,然后习惯会造就我们
但其实他本质上并不是一句励志的话,好的习惯成就更好的我们,而坏的习惯也同样会造就一个更差的自己。而大部分时候,环境就是养成习惯的土壤。这也是我最近才意识到的。
要相信未来可期
从19年初有赞公然将996搬上台面之后,到今年7月份开始陆续有大厂爆出取消996。差不多2年半吧。目前我所知道的就有快手、字节、腾讯、美团以及宣扬“996”福报的阿里巴巴。无论他们是自愿还是国家的态度。对于我们这些互联网打工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儿。后续可能就是互联网各种中小厂也会像两年前一样跟风取消“996”的。我相信那一天很快会到来,未来可期,毕竟我们还肩负着扭转国家生育率的重任,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