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许久不看的博客,被当中的一篇文章吸引。文章是关于老师、家长和学生的事。标题很简单,一个耳光改变的命运。
故事也很简单,学生在学校里被老师误解,老师给了一个耳光,家长选择了相信老师,给了孩子一顿打,最后这个学生没有再踏入校园,离开老师和同学。至于这个学生后来的生活的好与坏,作者没有描述,而是在反思。
当中还有一个例子,还是一个被老师误解的孩子,但是家长选择相信孩子,因此学生没有辍学,而是继续上学。
两个案例,两个孩子,命运仅仅因为老师的错误而改变。
一个孩子无法选择出生的家庭,无法选择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许在宗教中他们可以选择,但那是宗教的事情。
当一个孩子别无选择的被家长送到学校后,家长是如何抉择的呢?说白了就是找一个可以安放和看护孩子的地方,说好听了是社会化进程的一部分,或者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或者,又或者什么呢?
突然间,觉得蒙台梭利哲学性的阐述成人在伤害孩子的理论是多么的正确。
不论家长出于什么目的,都已经把孩子连哄带骗的放到了学校,寄希望于学校可以教育自己的孩子成人。
在举国上下呼吁教育公平的时候,猛然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教育公平呢?显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啊?显然这是一个梦想,而梦想只能是给人民一种期望,期望越来越好,有期望就有盼头。可现实呢?现实是骨感的。
骨感的现实是老师也是人,理想的老师是圣人。用圣人的标准去看待一个普通人,显然我们追求的过高了。我不想为老师辩护,师德的败坏是事实,物质的追逐是本质,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锅粥你怎么办?我们现在做的无非是把那颗老鼠屎挑出去,然后继续熬,而不是把一锅粥倒掉重新熬。这也是现实。
现行的家校结合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孩子是在家的而不是在学校的。别太把老师当回事,因为他们也是人,也就是那么回事,面对一群孩子和我们家长是一个操行。但是请你把自己的孩子当回事,孩子会撒谎,可是却逃不过父母敏锐的眼睛,陪伴只是几年,几年后他们大了,家长老了,他们有他们的圈子,我们只不过是曾经给他们营造过一个叫家的地方,这个地方只是他们幼小时的归宿,而不是长久的归宿。
陪伴吧,放下自己能放下的陪伴。陪伴你才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和我们小的时候一样。只是我们被社会化给禁锢了,变了形,走了样,把自己做不到的强加给了孩子,而后的而后孩子长大再陷入这个循环,如此往复,甚至连阶级都给固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