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过年时有许多的习俗,在我小的时候,妈妈就很讲究。比如大年初一是不能扫地倒垃圾的,不能动剪刀,不能洗衣服……时至今日,多数“年俗”都不太讲究了,但是我心里还是有些畏惧,在老人面前能不做就不去做。昨天看央视新闻频道,有位中年人被问到孝顺是什么,他回答是“顺”,就是让长辈顺心,尽量不去违背他们。
今年春节的前几日,天气格外的好,颇有小阳春的意味。年初一,家里还有几件床罩没有洗,想着过几日就是连阴雨,今天不洗,着实辜负了灿烂的阳光。于是试探着询问了妈妈。果不其然,妈妈开口就是:“大年初一不作兴洗东西的。”也许她也知道将要来临的阴雨天,缓了一下又说:“洗就洗吧,现在也没人讲究了。”
也是啊,推开窗户,许多人家的阳台外都晾晒着衣物,谁家又在恪守着老规矩呢?
虽然妈妈在这件事上做了让步,但是在另两件事情上绝不松口。春节前,妈妈让我去买米,我说家里还有一袋半大约三十斤的大米,不用买了吧?
“这怎么行?过年不够吃怎么办?”
好吧,我去买。
在我买回来的第二天,社区慰问老人,又赠送了一袋大米。这下,老人家真是要放宽心了。
另一件事:不管吃不吃,年夜饭必须要煮上一大锅的米饭。南京话中有“年饱”一说,就是过年时看着满桌子的大鱼大肉,搛几筷子就不想再吃了。年夜饭时,丰富的菜肴加上低酒精度的酒类和饮料,一顿饭下来,我们基本上不会再去盛上一碗米饭,“年饱”症状明显。即使这样,每年还是要煮米饭。今年我强烈要求不要再煮了,否则第二天还要吃剩饭。在这件事情上,妈妈也是没有商量的余地。
南京过年的这些习俗应该与旧时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穷困有关。因为不富裕,想要“聚财”,所以过年时不能扫地倒垃圾,甚至洗衣服,担心财运也跟着跑走了;因为担心动=乱,家中必须要有余粮——甚至过年时,其中的一碗鱼是万万不能碰的,每顿饭时都要端上再撤下,直到年将要过去了才可以吃,那是期盼着年年有余。久而久之,这些习俗传了一代又一代,成为了不可破的“民俗”。
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使得现在城市内没有多少家会去严格地遵守这些过时了的习俗。在乡村,传统的年俗倒是能很好的保留下来,不过,年轻的一辈也会逐渐地淡忘掉。将来,人们或许只能在民俗博物馆内去追寻从前的记忆了。
2016-02-09 21: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