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金钱远没有那么渴望
①如何让一个穷人对金钱拥有野心:最好的方式就是强行将其扔到一个充满野心的陌生环境中,逼着他向周围的人看齐。当一个人周围的人群都野心勃勃时,那么自然也会想大干一番事业。当一个人身边都是没有理想、得过且过之辈时,即使拥有一点野心的小火种,也立马会被周边人的冷水给浇熄,久而久之,此人无所作为的概率自然就大了许多。
②那些愚弄自己的努力:努力的效果累计,不在于努力的时间段,不在于磨了多久,而在于有效时间有多少。有效时间,首先指的是花在有效的学习区域里的时间,其次这个时间是“学习的总时间×学习效率”后得出的时间。
学习的三个阶段划分
舒适区:干的是自己最熟悉的事。在这里,只能进行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度加强。很多人做事就永远停留在这一层,所以别说10000个小时,就算后面再加个0也是无济于事,因为熟练度很快就会到达天花板,到了一定程度后,再增加时间也很难提升。
恐慌区:要干的不是不擅长的事,而是根本不理解的事。这里的知识和技能超出你的边界太多,基本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一窥门径。在这个区域中,你会焦虑、恐惧、不堪重负,也不是有效的学习和提升区域。
学习区:知识和技能都是能懂但不太懂的,属于那种跳跳能够到的高度,充满了新颖和挑战。在这里,可以通过扩展边界来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长,这才是学习和提升的有效区域。
问问自己下面这几个问题:1. 你是否坚持在自己的学习区进行努力?2.深夜多努力了两个小时,白天有没有浪费两个小时?3.如果拿深夜的学习或工作时间来替代白天的,那么确定深夜的效率高过白天吗?4.深夜的两个小时内,有没有刷过手机,有没有想过杂事?如果有,你的净有效学习或工作时间还剩下多少?5.如果白天的安排更有效率,是否能避免熬夜行为?6.“努力”过后是否有发过微信朋友圈?
无节制地省钱是个大坑
①省钱的初始动机在于贫穷,而不是美德:当手中的可支配资金寥寥无几时,自然就会变得节俭,这是一件无须别人教你或给你动力的事情,因为根本没有选择。因此,省钱在最初一定是跟贫穷画等号的。富人的节俭行为都只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行为,这些习惯性的行为仅能证明他们可能曾经是穷人,他们曾经跟你我一样,除了省钱毫无选择,因此某些小习惯在他们的身上已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直至现在还留着。
②正确的省钱方式:可以在不牺牲体验和其他重要代价(比如更高代价的时间成本)的前提下进行。比如去电影院看电影,60块钱一张票,突然发现团购有优惠,一分钟能搞定,而观影体验又一模一样,当然可以选择省钱。
③年轻人该拥有怎样的财富观:开源永远大于节流,开源的人节流易,而节流的人开源难,这就已经很明显体现出两者的重要性和地位了。
究竟怎样才能挣到钱
①寻找难以替代性:要成为高薪人士,必须具备建立在需求上的难以替代性,那么这个难以替代性体现在哪里呢?我们通常将其称作“门槛”。能达到这个门槛的人越多,这类劳动的单位价值自然就低。
②该学习怎样的技能:从纵向上来看,要尽量避开几乎无法靠积累达到飞跃的技能和工作。在筛选想学习的技能时要睁大眼睛先看看,熟练掌握该技能的“骨灰级”玩家的收入是多少。这很可能会是该职业的天花板。比如送快递和一线操作员,干3个月和干3年10年的经验知识积累是一样的,工资又怎会提高呢?
从横向上来看,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学习攻陷那些被组合频率最高的技能。可以拿出白纸,找一些最想依靠它挣钱又确实能通过积累迅速实现飞跃的职业,然后列出它们分别所需的各项技能,别遗漏。接着,就会发现里面有一些重合率很高的技能,这些重要技能就是决定你进阶更高门槛的关键。
③让别人挣到钱:如果别人本来就能挣到一块钱,到你这儿还是挣到一块钱,那么就提供不了价值,也挣不到钱。之所以可以挣到钱,是因为可以让别人挣到比原来更多的钱,给别人的价值做了加法,那么这中间当然就产生了额外价值,而从别人因你而提升的价值差价中挣到钱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④学会用风险赢利(加杠杆):以某些确定性的规律为杠杆,将无法判断的事通过条件式等价,转化为容易判断或自己更有把握判断的事,这就是利用逻辑进行风险的等价转化过程。当熟练掌握这种方法时,就能够判断出很多看似难以判断的风险,也更容易找出那些大赢面的赢利项目。当你选择投入的事情赢面一直较大时,长期来看,就必定是挣钱的。这段没看懂也没理解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