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对美食的欲望在过年的时候才得到满足。
寒冷的冬天、厚厚的积雪、红红的对联、热气腾腾的炸物、刚出炉的肉包子等在宣告着新年的到来。
记忆中的年是从腊八粥开始的,少时的时光总是无忧无虑,几个人结伴上下学,放学后和小伙伴三五成群的跑出去玩。
春天的时光藏在一条条的风筝线里,夏日的炎热藏在西瓜秧里,秋天的游戏藏在一垛垛的棉花秸秆里,冬日的温暖藏在一个个雪人里。
腊八粥
不经意间到了腊八这一天,母亲提前几天去赶集,买上一斤蜜枣,再买一些红豆、花生等,红豆、花生不太好煮烂,所以母亲一大早起床就开始熬粥,煮上将近一个小时,粥快好了以后叫我们起床吃饭。
早上喝着黏糊糊的腊八粥,蜜枣放进嘴里嚼一下,甜甜蜜蜜的,觉得真幸福呀!年味儿也越来越近。
二十三——吃灶糖
记忆里腊八过了好久才正式开始迎来新年,小朋友每天都是数数过日子,每天早晨起来问大人,今天是腊月几号,离新年还有几天之类的问题。
父亲提前几天赶集去买一些散装的灶糖和鞭炮,二十三那一天晚上母亲在厨房开始忙活,在锅里焙一些不加糖不加盐的饼,在我们这里叫“烙馍”。
小麦面粉加水和面成饼,在铁锅里焙熟即可。一张“烙馍”加上一根灶糖,吃之前要先放一串鞭炮,每个人拿上一张饼加灶糖,晃悠悠的来到门外,村里三五成堆聚在一起聊天。
二十四——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打扫房子,迎接新的一年。
小时候这种事情父母不太愿意让孩子参与,因为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长大了以后才会有机会参与打扫房子。
母亲最主要的任务是收拾厨房,换上干净的桌布,烧上一大锅的热水,锅碗瓢盆都要用侵泡清洗一遍。
父亲负责堂屋和里屋的打扫,戴上帽子、裹上口罩、拿上“加长”扫把,清扫天花板上的蜘蛛网。
二十六——去割肉
腊月二十六是年之前倒数第二个“集”,对于农村人来说还是很重要的,这一天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集会。
成群的人骑上自行车去赶集,每年这个时候孩子们最喜欢坐在父母的自行车上跟着去赶集。割上二斤猪肉、买上一只鸡,再来一条鱼,再给小孩子买一些花花绿绿的糖果。
鸡鸭鱼买回家以后一般由父亲给鸡褪毛、鱼去掉鱼鳞,再切成块加葱姜料腌上几个小时,拌上面粉放油锅炸,再切上几块豆腐炸制成豆腐干,凉拌吃特别可口。
每年炸制东西的时候家里有很多的规律,母亲烧火、父亲炸制东西,熟了以后第一个要扔进灶火里,期盼来年生活过得更好。我和弟弟就坐在旁边吃,吃的时候不让讲话,说太多话不吉利。
一般二十六七这几天母亲会蒸馒头和包子,小时候说:过年一次性要蒸很多馒头,最好是吃到元宵节以后。我和弟弟守着锅,包子蒸熟了以后等着吃新的包子,一次能吃两三个,奶奶家会炸红薯丸子和柿饼,有时候会偷偷的跑过去吃。
如果遇上大雪天,可能要步行去赶集了。
记得初二那年大雪,家里年前要盖房子,父亲母亲带我们去买新年的衣服,父亲说:趁房子还没开始盖手里还有钱,就给你们一人买一身衣服吧!一家人因为大雪天路面太滑没有骑车,步行到商场去买新衣服。
那是我的第一件羽绒服,粉粉的颜色、大大的毛领,当时特别的开心。
二十八——贴花花
腊月二十八,每家每户要贴门联,厨屋、堂屋门上要贴上祝福的春联。灶台上要贴上小心烛火,四轮车、三轮车要贴上一路保平安,打水井上贴上细水长流,大门口要贴上两个大大的“倒着”的福。
吃完早饭,剩下的面汤用来粘春联,贴好春联以后整个家里感觉顿时觉得亮堂、整洁很多。
除夕——包饺子
一般到了除夕这一天很多食物都已经准备好了,中午吃完午饭,母亲开始盘饺子馅儿,猪肉白菜、韭菜鸡蛋,一般都是两种,小时候父亲来一起包饺子,会挑出来一两个饺子放入一枚硬币,谁吃到就是福气。
记得有一年包了一枚辣椒也被父亲吃到了,我们家里每一年的硬币都是被父亲吃到的,母亲经常说你爸爸最有福气,饭不用做、家务事不用做、孩子不用带。
三四点的时候就听到鞭炮声,饺子煮好以后放鞭炮才能开始吃,第一碗饺子要端到堂屋供奉,第二碗要送到奶奶家以及长辈家里,然后才可以吃。
吃完饭出去散步,回来以后一家人要一起坐被窝里看春节晚会,看着看着我们都睡不着了,熬不到十二点。
新年——初一
一年中除了特殊情况以外的唯一一天。早上父亲起来做饭,头天包好的饺子下锅煮好、放鞭炮,叫我们吃饭。
小孩子们三下五除二吃完饭,迫不及待穿上新衣服去拜年,为的是有糖果和压岁钱。
新年在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有着不同的记忆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