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健《单方应用大全》单方一味气死名医
槟榔
【基原】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catrchu L.的种子。
【异名】宾门,橄榄子,槟榔仁,大腹子,洗瘴丹,青仔等。
【性味】苦,辛,温。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成分】本品寒生物碱0.3-0.6%,缩合鞣质15%,脂肪14%及槟榔红色素。生物碱主要为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次碱等。
【药理研究】
(1)槟榔碱是有效的驱虫成分,对猪肉绦虫有较强的麻痹作用,使全虫各部都有瘫痪,对牛肉绦虫则能使头部的未成熟节片完全瘫痪。
(2)槟榔尚有抗病毒,抗真菌作用,并能兴奋胆碱能受体。
【中毒及救治】过量槟榔碱可致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如系内服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并注射阿托品。
【临床应用】
1.慢性肠炎
邹某某,男,37岁,1979年12月11日就诊。2年来反复大便溏泄,近4个月来,每天五更腹痛,肠鸣,腹泻,饮食后亦欲大便,每天8-10次。经某医院检查:大便常规见粘液和少许白细胞,大便培养(—);乙状结肠镜检肠粘膜轻度水肿,充血;免疫功能检查:RFC50%,LCT48%;诊断为慢性肠炎。曾用抗生素及中药治疗无效。查:面色少华,消瘦,纳差腹冷,脉细弱,舌苔薄白。脐周及左下腹轻度压痛。症属脾肾阳虚而致慢性腹泻。予以刺槟榔末,每天3次,每次10克冲服,经服10天后,症状略有好转,大便成形,每天3-5次,继服20天后,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每天少于2次。为巩固疗效,嘱再服10天。经某医院复查,RFC74%,LCT62%。随访1年半未复发。
治疗方法:刺槟榔根和果各半,晒干研成细末,成人每天3次,每次5-10克冲服。〔杨昔年.陕西中医.1987;8(1):35.〕
2.绦虫病
宁某某,女,34岁,已婚。1952年5月19日入院。主诉肛门奇痒,似有小虫爬行,并发现大便中有白色长方形小体,能蠕动。入院后化验证明系绦虫节片。给以槟榔片60克,加水200毫升煮沸15分钟,成煎剂,空腹1次顿服。3小时后患者即感腹部轻度绞痛,随即大便解出白色绦虫1条,连头节一起排出,绦虫体长387厘米,系有钩绦虫,此后大便中既无绦虫节片发现,大便检查亦无绦虫卵,肛门瘙痒消失。〔王月如.中华内科杂志.1953;(2):117.〕
3.牛肉绦虫
男性牧民,36岁,因有阵发性腹痛,大便内常有绦虫节片排出,乃给予槟榔煎剂200毫升,隔1小时后服用硫酸镁20克。服用不久即有剧烈腹痛,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检查发现下腹部有一拳头大包块凸出。望诊有蠕动波。当时即采用手掌按抚法,包块渐行下移,由肛门排出虫团,此时腹痛渐消失,情况好转。〔王汉勳.中华医学杂志.1954;(9):719.〕
【按语】槟榔具有驱虫,行气消积等功用,可用于驱绦虫,姜片虫,蛲虫,蛔虫等,尤以驱绦虫,姜片虫疗效为佳。槟榔除能麻痹虫体外,且能促进肠蠕动引起腹泻,有助于虫体的排出。
4.肠道鞭毛虫病
王某某,男,48岁,农民。主诉:腹泻反复发作5年,加重11天。患者5年来,不明原因腹胀,腹痛绵绵,以脐周围为主。大便每天3-5次不等,呈黄色泡沫状,无明显里急后重及脓血,血常规,大便常规检查无异样。经消化道系统钡餐透视,X线钡餐灌肠,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直肠指诊等检查均属正常。曾服复方新诺敏,土霉素及中成药参苓白术丸,四神丸等效果不显。本次发作来我院求治,粪便镜检见到肠道鞭毛虫原虫包囊,予灭滴灵,喹唺方治疗10天,大便次数减少,停药后又复发,再予前药,效果不佳,且恶心呕吐,患者遂就中医治疗。检查:患者一般情况尚好,神清,面色稍萎黄,形体消瘦,皮肤略干燥。心肺无异常,肝脾未扪及,肝功化验正常。大便检查:黄色稀便,见到病原体(肠道鞭毛虫包囊),诊断:肠道鞭毛虫病。治疗:槟榔50克,水煎取汁300毫升,加蔗糖20克,早晚空腹分服,2剂后症状减轻,大便次数减少,由每天5次减少到2次。又连服10剂,诸症消失,复查粪便3次,均未见到病原体,随访2年未复发。
治疗方法:槟榔(打碎)50克,水煎2次,得药液300毫升,加入蔗糖20克,溶化后分2次,早晚饭前各服150毫升。5剂为一个疗程,可连服2个疗程。以上为成人量,儿童或体弱者酌减。
【结果】疗效判断标准:①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连续粪便镜检3次以上,未发现病原体。② 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粪便镜检偶见病原体。③ 无效:经治疗10天后,临床症状无明显减轻,粪便镜检仍见到病原体。本组37例中,治愈30例(占81%),好转5例(占13.5%),无效2例(占5.4%)总有效率94.6%。〔郑祥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8):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