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哀伤的气息】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好诗不胜枚举,《清明》更是人尽皆知。这首诗写的是清明春雨中的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诗的大意是: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扬扬。路上的行人,个个哀伤至极。询问路人何处可以买酒浇愁。牧童默然不语,只用手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02【节日的画面】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笔法轻巧,写景别致,这首《寒食》在当时传送很广。作者也因这首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诗中描写了暮春的京城,杨花飞舞,落红无数。暖暖的东风轻拂着御花园里的柳树,柳枝倾斜,摇曳生姿。傍晚,宫廷里传出御赐的蜡烛,袅袅轻烟飘入皇帝宠幸的大臣家里。诗人在寒食节看到了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太平盛世的赞颂。
03【扫墓的情形】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的白居易,统编教材中选编了他的很多诗,如《池上》《忆江南》《大林寺桃花》《暮江吟》等。这首《寒食野望吟》描写的是寒食、清明扫墓的情形:乌鹊啼叫发出聒噪的声音,在昏暗的高大树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节日里哭泣?风吹动空旷野外中的纸钱,纸钱飞舞,陈旧的坟墓重重叠叠,上面已经长满了绿草。海棠花与梨花掩映着白杨树,这都是生死离别的地方啊!亡者在昏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来祭奠的人在傍晚潇潇的雨声里回去了。
04【踏青的习俗】
阮郎归·南国春半踏青时
(宋)欧阳修
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栖。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比较熟悉的是他的那篇著名散文《醉翁亭记》。这首诗描写的是宋代踏青的习俗:在南郊的园林中游春,和暖的春风中,时时听到马的嘶鸣。青青的梅子,才豆粒一样大小,细嫩的柳叶,像眉毛一般秀灵。春日渐长,蝴蝶飞得多么轻盈。花上露珠晶莹,春草茂密如烟,这户人家已放下窗帘。她荡罢秋千格外疲倦,轻解罗衣床上眠,伴她的只有梁上双燕。
05【郊游的情景】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程颢(hào)是北宋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理学的奠基者。他在这首《郊行即事》中,记录了清明时节郊游时的情景: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游赏,远山春意正浓,四周一片碧绿苍翠。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穿过柳丝飘摇小巷的落花;感到困倦时,就坐在溪水边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不妨肆意游玩,但不可乐而忘返。
06【人生的哲思】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原序)中写道:“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这首七绝,不假修饰,不用典故,看似很平淡,好像人人都写得出这样的诗,但古今以来却只有这一首写梨花的诗篇,传诵千古。此诗似伤春而实未伤春,一点也没有颓废衰飒的调子,只是纯美的欣赏与人生哲理的透视: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树也已长得郁郁葱葱,柳絮飘飞的时候梨花也已开满城。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恰似花开正艳的梨树,又有几人能看清这纷杂的世俗人生。
清明,就是让活着的人更清晰、更明白地活着。(选自郭学萍老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