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有效沟通:如何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崔佳
05 陪伴要日常用心
比起非同寻常的活动,和学生一起做一些平平常常的事更容易、更有效。
把陪伴做在前头,后续学生的问题和突发事件就会少很多,即使真正发生了,处理起来也容易很多。
07 陪伴要好好说话
首先,听到这些命令式的“不”语言,任何人都会感觉被指责、被控制。感觉不好,自然表现得也不会好。
正向表达既可以让学生更有主动权,情绪上也相对更缓和,更容易接纳。当然,对于说者而言,也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更能达成目标。两美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清晰地告知学生具体的行为要求和行为标准,让学生明白他应该做什么。
好好说话其实就是两个要点:第一,用正向目标表达代替“不”语言。第二,用具体化表达代替模糊性表达。
有人说,老师是站着的学生,学生是坐着的老师。这都是在形容“教学相长”。老师秉持谦逊之心去陪伴学生,那么老师也是陪伴的受益者。
社交层面的谦逊,指的是诚实、考虑周全、成熟以及无私;而智力层面的谦逊由好奇心、愿意从他人身上学习、对新理念虚怀若谷等品质构成。
谦逊是“我追求的不是我正确与否,而是我们一起创造了什么可能”的心态。
与学生谦逊地对话,是邀请学生一起攀登、相互扶持,而不是作为一个指挥官、命令者。
09 小结
陪伴的关键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注意力的分配。我们若想让学生感知到我们对他们的爱与欣赏,就要学会在共处的时间里保持一心一意的关注。
老师与学生对话的方式决定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我们若想把教育工作做好,那就要学习把话说好,多说正面的话、鼓励的话、谦逊的话。
所有的道理都是可迁移的,虽然我们在讲如何陪伴学生。但是,在我们的任何一段亲密关系里,与父母的关系、与孩子的关系、与爱人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都包含如此精心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