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部虽然不是一个赚钱的部门,但可以成为一个企业里最值钱的部门,因为我们拥有企业里最核心的资源——人力资源。
如果我们从顶层设计上能把人力资源引进好、培养好、使用好、保留好、激励好,那我们就相当于在不断地给公司的核心资产增值,赚到更多的钱。”
除了用愿景点亮大家之外,她接下来还做了一系列的尝试:
首先,开展了全员的研究工作。
大家通常认为人力工作就是一个事务性和流程性的工作,但她们在部门内倡导“无研究,不管理;无研究,不工作”的理念。
每年年初,会把一年中最该关心的人力资源研究课题写到黑板上,大家自由组团领课题,但要求必须是跨处室、跨层级的研究工作,这样可以有效的传帮带。
年底会报送上级单位参评优秀课题,同时进行部分成果转化。到目前为止,研究工作已经推进了五年,同事们的研究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人也变得更专业、更幸福、更有品牌了。
一旦一个人觉得自己的工作是专业的,不是别人随随便便就能替代的,工作的效能感和价值感自然就会提升。
她在这个过程中还带领部门取得了一个很大收获,那就是打破了处室墙,把原本壁垒很厚、交流很少的氛围打破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职能模块融合更多了,形成了更大合力。
除此之外,她在这些年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职业观”。模仿王国维先生的“读书三境界说”,她给自己的这份思考命名为“工作的四层境界”:
第一层:商品意识 处在这一层的工作,就像在路边小摊上买的商品,谈不上做工多讲究,但是能用。就像你办一件事,事情做了,但没那么好,换个人来,干的也跟你差不多。
第二层:产品意识 产品需要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就不能闭门造车;你得知道客户需要什么,然后研究怎么满足需求。
另外,产品需要不断迭代,当我们推出一项人力资源的制度或服务,我们会视其为“产品”,会去听使用者的反馈,然后迭代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人力部同事成为了产品经理,深入到业务中,针对业务想解决的难题、痛点,与业务部门共同研发形成产品。这样下来,在我们的工作中就形成了“服务产品化,产品市场化”的机制,大家的积极性比以前更高了。
第三层:作品意识 作品除了有实用价值外,还要能愉悦自我,就是让自己在做事的过程中感受到巨大的价值感和满足感,甚至会洋洋得意地欣赏自己的作品。
在这个层级去做每一项人力的工作时,我们会去衡量方方面面,不仅仅是一项服务,还会去考虑:
- 它带给人的情绪价值会是什么样子的?
- 他带给自己的满足感是什么样子的?
- 他对这个企业未来的发展,会形成什么样的深远影响?
一旦你对待工作的态度达到这个状态,你的客户也会被感染。就像一幅艺术作品,它满足了艺术家创作的出发点,也在客户那里找到了被欣赏的落脚点。
第四层:生态意识 做工作不光要自己好,让自己部门的人进步,最好还能让更多人看到:原来事情可以这样干,于是选择加入我们。从而由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从一群人带动更多的群体,形成一种干事创业的拼搏奋进生态。
比如她们在做党建活动时,不是应付差事似的开个会读个文件就行,而是从青年人的意识形态出发,通过自制红色短剧向建党百年献礼、打造青年宣讲团传播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立“廉洁微党课“鼓励青年们从日常工作生活中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等,强化了又红又专的支部氛围,也带动了更多支部:”哦,原来党建可以这么干,这样干可以不“党建业务两张皮”。
我问她,这样的过程累不累?她说:累是肯定的,随本能随意做事是最容易的,像滑西瓜皮一样,滑到哪是哪,是最容易的,可是那也是最没有价值感的,是最让人产生职业倦怠的。
所以,她说她在公司的每一天,都如第一天。
这位人力部负责人的分享让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非常触动。
工作的价值感不来自于我们所做的岗位和事情,而来自于你怎么怎么看待工作,以及如何修炼自己。
所以,转型转的不是岗位,行业;转的是对工作价值的认知。
你看,转型这个“转”字,左边一个车,右边一个专,就是为你这辆车找到专属的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