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抄读书笔记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是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教学时,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

(一)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P2-4)

爱因斯坦说:

“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


语文和语文老师给我留下了什么?

(1)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汉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词汇。

(2)留下了较好的语感,使我能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

(3)留下了认识和情感。

(4)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5)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我的语文老师的经验告诉了我什么?

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

用教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包括朗读)、教表达。

一句话:把语文的根本留住。语文老师还告诉我:

善待学生。

不断的激励是激发兴趣的伟大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的基石。

语文老师还告诉我: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二)我看小学语文教学(P5-14)

文章一旦成了“课文”,身份就不一样了,它就有了两重意义:

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

因此,阅读教学不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关注形式意义--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怎样表达内容的,即不但要“得意”,还要“得文”,并在得意、得文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这就是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的七大教学目标:

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

(张庆生说的)

小学语文,要手把手教,实打实地教。

手把手就是耐心、细心。

实打实就是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

守住小语教学的“常”。

常就是不变的东西,是规律。

哪些不变?

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不变。

语文教学为什么一直为人所诟病?

就是没守住“常”,没按规律办事。

写字的规律是描红、仿影、临帖。

教朗读的规律是“跟我读”。

让学生听老师读、跟老师读。

教作文的规律就是“读写结合”

语文老师要以文化人,以文化己。

要做个“思想者”,善于与人交流。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学生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例如写字好的,可以叫他不要再写了,对书已经读得很多,作文写的很好的,就要动员,启发他们多玩。

对学困生,就要耐心、细心地指导,鼓励他们多朗读,吸纳语言、培养语感;

多读课外书,难做的作业不防放一放。

(三)写字  育人  做人

图片

练字是一种思维活动和感觉器官的活动。

因为我们把识字和写字结合起来了,学生在作业中的错别字大大减少了。

一个生字,首先描一遍,再仿影几遍(把字帖放在薄纸下面描),又临摹数遍,只要不是大脑有问题,记住它的字形是不成问题的。

写字就是育人,学写字就是学做人。

适时地真诚的鼓励,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支撑点,是加快思维的兴奋剂,是开窍的电火花。

纠正语病是每个语文老师应尽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纠正语病不只是教会学生会说话,有时候,也是教学生怎样做人。

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听、说、读、写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的过程,即“拥有”和“运用”交织在一起的过程。

朱作仁教授把学习语文的规律概括为两句话:

大量读写,读写结合。

张田若先生提出“四三二一”语文教学评价标准。

第一标准是“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占百分之40。

第二标准是“字词句是否落实”占百分之30。

第三个标准是“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解决”占百分之20。

第四个标准是“课文内容是否理解”占百分之10。

他说:

“语文课讲得多,分析得多是国际通病。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法国卢梭说:

“在达到理智年龄以前,孩子们不能接受理念,而只能接受形象。


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披文”就是读进去。

老师只是在学生不易看出来的要紧处、关键处、精彩处做些适当的点拨、讲解。

“入情”则是悟其意、悟其情。

语言得到发展,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这就是文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