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心,让孩子远离焦虑

       你的孩子有这些表现吗:超级粘妈妈,无法自己独自入睡?不爱讲话,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感到紧张?恐惧尝试新事物,对自己没信心?老认为自己无法考取好成绩赢得老师赞赏,不愿去上学或是参加学校活动?总是担心还未发生的事?反复确认“如果……怎么办?”的问题?或者看起来有些完美主义,事无巨细地要求自己表现完美?

       如果你的孩子有这些危险信号,你需要重视了,孩子正面临焦虑。也许表面上他们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但实际他们内心正备受煎熬、无比疲惫。该怎么办?美国作家塔玛·琼斯基的《让孩子远离焦虑》可以给我们一些答案。

       在家庭中,要想改变孩子的焦虑,很多家长就直接告诉孩子“你这叫焦虑”,但是这只会把孩子搞得更焦虑。家长想改善孩子的焦虑状况,唯一能控制的是自己的教养方式。

      如下教养行为,会让孩子产生焦虑。

       1、父母的过度控制。也就是“直升机父母”。父母整天围着孩子“飞”,什么事情都要管,吃饭、穿衣服、走路等等都要盯着。总是问孩子“冷不冷”“疼不疼”“及不及格”“有没有人欺负你”。父母的过度紧张,把情绪不断放大,孩子的负担就会变得越来越重,焦虑就会产生。

      2、过度保护。无缘由的过度谨慎和保护。作为家长,你有没有总是跟孩子强调陌生人都是坏人?这个会让孩子对陌生人,甚至对整个的环境产生担心。还有,你是否对孩子说过“如果一个人成绩不好,这辈子就完了。这本身就站不住脚,很多有成就的人,成绩一般。马云高考成绩一般,琼瑶数学不好,作家三毛也学不好数学。不去把孩子的某一面负面地放大,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3、容忍或鼓励回避行为。如果一个家庭里明明有问题,但是不能说,大家假装没有。这会令孩子养成一个习惯,知道某件事情是不能提的,他会产生焦虑。

       4、拒绝或者批评。比如,孩子说饿了,家长立即反问:“你刚吃完饭怎么会饿?”

        5、冲突。打架、争论和家庭不和睦与孩子的高焦虑水平相关。

       孩子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行为习惯就是自我归因。在家庭中,很多父母吵架,孩子就会想是因为他而吵架的。特别是有些父母,吵完架后会对孩子说:“都怪你,如果不是你,我和你爸爸就不会吵架。”这个时候,孩子的自我归因会变得更严重。 

      有些家庭,父母离婚,孩子会说:“妈吗,我以后会乖乖的,你不要走,好吗?”  这个就是孩子认为父母会离婚是因为他自己。

       孩子有特别强烈的自我归因,家长在孩子面前要谨言慎行,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大声呵斥别人,与人发生特别多的冲突,以免孩子特别担心,从而产生焦虑。

      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减轻焦虑,帮助孩子减压。

      行为奖励:关注方法而不是结果。奖励接受挑战的行为,即使是部分成功,也要给予承认和肯定。

      消除过度焦虑的行为:无论是出于关心还是生气,都不要对孩子的焦虑行为作出过度反应。

      管理自己的焦虑:家长要控制自己的痛苦表现,不要将自身的焦虑平添到孩子的焦虑中。

      提高家庭沟通和问题解决技巧:针对积极的沟通方式和问题解决的机会采取内部开放政策。一个家可以通过沟通、民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大喊大叫,或者比赛看谁更强硬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给孩子的焦虑管理计划

      管理自己和孩子的焦虑状况,可以做一些练习。

      第一步:理解孩子的感受。

       不去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紧张,这很正常,妈妈也会紧张。而不是说:你不要害怕,你别紧张、别难过,这事不要紧。这对孩子来说讲是压力,她会变得更焦虑。

       第二步:给焦虑的大脑重新贴标签。

      你不要对孩子提“焦虑”,你把它叫做“恐慌先生”“留心小姐”“担心妹妹”,不要起多个,根据需要,起一个就行了。比如说:“担心小姐来了。”当他能够自己看到“担心小姐”的时候,他就学会控制了。你关注自己的内心了,才能够控制它。

      第三步:启用第二反应。 

       第二反应就是做一件事之前停下来,回忆一下,想一想该不该做,质疑一下自己的想法。一般来说,焦虑的人在遇到焦虑的时候,会倾向于做一个抵抗的、保护的动作,比如做一个大喊大叫的动作,释放焦虑。这时,应该给自己一个再次思考的机会,看可不可以改变。

       插入了一个我可不可以改变的动作,下一个动作也就变了就不是过去焦虑的动作了,而变成一个改变的动作。

       第四步:关掉身体的警报。

      身体一发警报,人就紧张。这个时候,最好大人和孩子都能够学会呼吸,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去感受呼吸。我孩子紧张的时候,我就让他做深呼吸,深呼吸后,会好很多。

      第五步:学会让孩子做主。

      现在很多孩子沉迷于手机,拿在了手上就放不下了。我们要告诉他,一次可以看多久,让他自己做主做选择,选择好了,到点就要放下,父母到点执行,告诉他这就是自律。

      第六步:鼓励。在你帮助孩子做出这些改变以后,要给孩子更多的鼓励、更多正面的能量。在一个充满着肯定的家里,孩子自信心会更强。帮助孩子自信,感受到父母的爱,是非常重要的事。

       不要告诉孩子远离恐惧,而是教给他们自我沟通,最后战胜恐惧。家长也不要试图帮儿童清楚人生的障碍,而是教会他们迎难而上,接受挑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