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部几年前的电影《当怪物来敲门》,看之前看了电影简介和影评,知道自己肯定看的时候会兜不住感情,确实是在一遍遍泪流满面中看完了这部电影。
影片讲述了被成长伤痛笼罩的少年康纳在“树人蜀黍”的奇妙感召下,战胜梦魇与伤痛,直面人生生死离别的成长治愈故事。
其中一段精彩的影片是这样写的:
面对生离死别,我们永远都是孩子
对于悲伤,每个人的态度都是抗拒,回避,甚至隐藏,和不会轻易说出口的爱一样,同样是不愿轻易直面的情感。在这一点上,东方与西方几无分别。
尤其对于一个孩子而言,离别的悲伤与逝去的恐惧,更是黑夜中的庞然巨怪,每一下的敲门声都能令他们灵魂颤栗,《当怪物来敲门》让一个孩子独自去面对母亲即将离世这样人生最大的悲痛,确实有些令人担忧——这是成人的世界,我们可以逼迫一个孩子提早放弃纯真幻想,但又该如何让孩子与悲伤握手言和?
康纳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踉跄前行的,人性中虚弱、黑暗、自私的阴暗面也在此时焕发出蓬勃生命力,长成了前来敲门的怪物——那个硕大的“树妖”,便是这种暗黑生命力的具象,而每个夜晚讲述的恐怖故事,便是内心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知——那个怪物,就是自己。
影片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将复杂的心理活动完全视觉化,然后借助怪物,让三个童话去向康纳阐释人性的复杂:一个童话让人看到光明背后的黑暗——一个好人的阴暗面;另一个童话则让人去明白信仰只是半个救治方式,但当你背叛信仰的时候,也会遭到背叛;最后一个童话,则是一次和“隐形人”的握手言和——只有你将对手打败,才有握手言和的机会。
三个故事“王子”、“牧师”、“影子”分别代表着真相、信仰与自我,生活中我们要辩证的去看待问题的真相,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不应该去放弃信仰,更不要去轻视自己的存在,电影透过这三个意蕴深远的故事实则都是为了让主人公康纳敢于去能面对自己,从而说出那个隐秘于他内心深处的第四个故事。
影片中的男孩才12岁,母亲日益病重,他害怕失去母亲,不愿意接受现实,可是又不敢表达出来。
想到自己,两年前父亲病重到医生放弃治疗,我只能定期去医院给他开止痛药,每天晚上都到他的床边坐一坐。对于40多岁的我,还有50多岁的大哥,我们都是压抑着的,都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就是回避。我没有直接告诉父亲他这个样子是没有治疗方法了。父亲每天晚上看到我坐在旁边,就打起精神来和我说,他觉得还好,活了80多岁了,没有遗憾了……
陪伴父亲的最后一晚,他昏昏沉沉的睡去,我只能握着他的手,当时我一滴眼泪都没有,头脑是空空的,我根本没有放声大哭的勇气。眼前还有80岁的母亲,我们都在努力绷住这个放声大哭的闸门。
是的,无论10岁还是40岁,面对悲伤,面对生离死别的恐惧,我们永远都是孩子。
我们的教育很少有生死的话题,我不知道最后的离开该怎么办,慌乱,惶恐,无助,可是我们不知道如何释放这份沉重的情感。
在这部影片中,把这样深层的话题就通过4个故事来一步步递进,看到了小男孩的愤怒,他的自我和解,他最终表达出来的对母亲的舍不得。真希望自己如果早一点看过这部电影就好了。
人生总要面对离别。如果你愿意考虑这个问题,请看看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