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这不是追求,是强求。
任何事情,都需要量力而为,哪怕是“优秀”,若是过于强求,只能一步一步毁掉自己。
在中心的众多来访者中,小鑫是我觉得最惋惜的。
小鑫是某知名大学的高材生,从小到大,她都是出类拔萃。直到大学快毕业,人生中第一次产生了迷惘,同学们该考研的考研,该出国的出国。
看着周围人的生活逐渐陷入了另一轮忙碌,小鑫越发觉得自己的前路一片漆黑,她想出国,可是雅思和托福的成绩都没有过,她带着焦虑的心情开始投递简历,却接连被拒之门外。
毕业以后将近的一年时间,她只能在家里休息。
后来在家人的帮助下,她总算得到一份工作,可是从小内向的她,丝毫掌握不到处理人际关系的窍门,整天闷闷不乐。
突然有一天,她开开心心的回家,告诉父母有个男孩十分喜欢他,总是背地里帮助她。
父母觉得很奇怪,这个男孩是小鑫的朋友,他们也认识,知道是有女朋友的,怎么会突然喜欢小鑫?
母亲看到小鑫成天高高兴兴的样子,没有再说什么。
从那之后,小鑫像是遇到了救世主,看上去不再有任何烦恼。她脸上始终洋溢的笑容,整个人越发的自信,整天觉得自己的很厉害,跟父母大谈国家经济的现状。
父母看着小鑫得意洋洋的样子,非但没有任何放轻松,还越来越焦虑,他们小心翼翼的观察着小鑫。
周围没人的时候,小鑫总爱自言自语,她说自己很厉害,认识某位国家领导人。
看电视的时候放到某明星的演唱会,她指着电视说,这场演唱会是为她而准备的。
晚上入夜之后,她会突然从睡梦中醒来,大声哭喊,说有人想抓他,在她的身体安装了芯片,她甚至可以感受到心脏的痛楚。
妈妈摸着小鑫的脸,把她抱在怀里,流下了眼泪,她知道,优秀了一辈子的女儿,是生病了……
前二十五年的完美,崩塌起来不过短短的几个月。
直到此刻,父母才明白过来,人生哪有什么巅峰状态?不过是女儿自己的妄想,是由心理障碍引发的幻觉。
常人所追求的完美,大多离不开内心深处的自卑。追求过程中人们总是习惯关注自己的缺点,却很少肯定自己对于世界的重要性。
通常情况下,完美主义者越是表现出高标准,其实内心越是脆弱,因为他们早已习惯“自我指责”,用日复一日的苛求,约束自己,直到把自己“逼疯”……
02、甘愿被“优秀”束缚?你不过是在惧怕失败!
优秀本身并没有错,可是追求优秀,太过苛求完美,只会给人生带来麻烦。
因为每个人每个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完美,这不是追求,而是一种强求。
天后蔡依林曾经在某次采访中,公然表示:追求完美就是一个bull shit(狗屎)。对于常年以时尚、健康、美丽的形象出现在荧幕中的她,这无疑是惊诧众人的言论。
从进入歌坛起,蔡依林对于自己就算是苛求到了极致,她一天练14个小时的舞蹈,即使身上伤痕累累也在所不惜。
对于她来讲,变成最优秀的自己的自己,似乎已经成为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环。
可是蔡依林却自嘲道:以前追求完美,让自己活得不像人,因为,是完美永远追不完的。”
从年幼到成长,一个人所要承担的责任越来越繁杂,也越来越重,人们对于“优秀”本身的追求,是一种自身对于“安全感”的渴望,更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的背后潜藏着一种渴望:希望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抵抗焦虑。
可是,在渴望的背后,其实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而产生的一种思维方式:
“如果我拥有一份好的工作,好的外表,好好学习,生活完美,自我优秀,那么我就可以避免生活中所有的不确定性,我不需要因为自己的无能,而面对那些羞愧感(shame),还有来自他人的指责(blame)。”
所以,对于那些总是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过于追求完美的人,努力不过是表象,扎根于心的还是对于自我的“逼迫”。
03、你究竟是“家族明星”还是“提线木偶”?
对与自我的苛求,如何一步一步侵袭你的人生?
父母的教养和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人格完善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一般而言,如果父母总是在幼时对孩子的发展常常担忧,习惯将关注点放在子女的过错上,并以“焦虑”作为外在表现表达对于孩子的“爱”,那么子女就极易形成“完美主义人格”。
在成长的岁月里,孩子总是时刻告诉自己“不能犯错”,因为一旦犯错就会“遭受惩罚”,他们会将这种价值感代入成年的岁月里,不断的在潜意识中放大,告诉自己:如果不能达到高目标,就会被父母放弃,会被同类人群丢弃,不会受到社会环境任何的肯定。
在帮助来访者的过程中,老师总是不断深入来访者的潜意识,告诉他们:幼年时代的“不完美”不是你的责任,你无需因此受到指责。
生活诸多美好,我们又何必要将“优秀”作为常态。
请不要让自己生活在“完美”的阴影中,因为“不完美”从不是你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