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说到自己喜欢坐车时,大多会讨来很多怪异的目光。尤其是晕车的孩子,会向看变态的眼光看我。当少数好奇的小伙伴问我为嘛喜欢时,很长一段时间我只能无比真诚地回答道,说不太出来但就是很喜欢。
以前我也很疑惑怎么自己对坐车如此乐此不疲,喜欢也就罢了,最爱是不是有些夸张。直到看到了村上春树的《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序中提到毛姆说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这句话陡然点醒了我。凭我这么多年的习惯和体验,坐车对于我的哲学意义,挖掘一下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些门门道道的。
坐车当然不总是美妙的。第一前提是你得有个靠窗的座位,靠窗太重要了。靠窗,不靠窗,简直是两个世界。第二前提是你得有闲,不能为了办事赶路,不能有清晰的目标站。有了这两个前提,基本上美妙的旅程就可以随时开始了。大学时候学校旁边是34路的起点站,于是我就成为了起点到终点,终点到起点,来回豪华之旅的常客。套用那句名言,对我来说没有坐一趟豪华之旅无法治愈的事情,如果有,那就是两趟。
当我百无聊赖时,就坐车去观察。即使同一条线路,每每也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每个站台都有等待你检阅的乘客,依偎的情侣,吵架的情侣,养眼的美女帅哥,接地气的大妈大爷,亲孩子的爸妈,凶孩子的爸妈,形色各异热闹非凡。观察人的时候,觉得自己仿佛是上帝,可以或冷或热地看着这个人来人往的世间。堵车的时候,就抬头看云,或盯着一棵树,一个建筑物,看的久了就会有很多奇妙的感受,感觉他们都有了灵魂似的,他们又仿佛变成了上帝。
当我遇到烦恼时,就坐车去对话。在路上,是与自己的内心最贴近的时刻。心里会有一个感性小人帮你倾诉你的情绪,另一个理性小人帮你理清你的思路。不停的感性理性的对话中,把事情捋一遍再捋一遍。等下车时,事情虽然还需要解决,但已有了面对的底气。
当我身心疲惫时,就坐车去发呆。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什么都不想,像一个沉睡的动物或是安静的植物。就是这么完完整整,纯纯粹粹的天荒地老的发呆。再回到原点,身心都会轻盈许多。
当我沉闷呆板时,就坐车去冒险。随便跳上一辆有空位的车,让他带着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建筑,陌生的风景。碰到心仪的地方,果断下来走走吃吃,如果有时间再伺机跳上另一辆车,去到城市另一个未知的角落,就像是探险。
当我需要灵感时,就坐车去创作。据说JK罗琳创作哈里波特的故事就是在曼彻斯特前往伦敦的火车旅途中,虽然当时手边没有纸和笔,但已经开始天马行空地想象了。联想起电影《恐龙帝国》里那只一边在跑步机上跑步一边看书的恐龙,它的理由是恐龙在跑步中便于记忆。迁移一下的话,那人类是不是在移动中更便于思考呢?我认为有可能,因为沿途的风景时常会给些启发,碰撞和灵感,太有利于创新创作了。
说到底,坐车于我而言就是一种动态的独处。虽然独处很容易获得,但这种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的独处,让我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超脱感。我想这就是坐车于我而言的最终极的哲学意义吧。
棕小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