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湘乡派古文思想起源(二)【490】2023-10-8(2)
曾国藩入职翰林院,除了本质工作抄抄写写,也加入了当时文坛影响巨大的桐城派,桐城派三大思想家方苞、刘大櫆、姚鼐,曾氏非常敬仰姚鼐,刻苦钻研姚鼐的古文,并拜在姚门下。
姚鼐((1732年-1815年)),安庆府桐城人(今安徽桐城)。桐城派古文传到了乾隆时期,康乾盛世背景促成了姚鼐将桐城派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名噪一时洛阳纸贵,桐城派的影响达到新高度。姚鼐富有创见性地提出"阴阳刚柔说",这对我国古代散文审美理论和风格特征是一次重大突破。他认为,"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文章阴阳刚柔的变化,是一个作者的性格、气质、品德的表现。姚鼐在发展前辈的文学思想上,用阴阳刚柔这个哲学概念来解释文章风格的来源和散文的风格特点,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曾国藩继承了姚鼐的美学新思想,咸丰十年(1860)正值京城大乱、湘军太平军战事胶着状态,曾氏百忙之中仍然研习姚鼐美学,在三月十七日的日记里记下:“吾尝取姚姬传先生之说,文章之道,分阳刚之美,阴柔之美。”过于阳刚之美,曾国藩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雄、直、怪、丽。并对这四种美学作了说明:
一、雄:划然轩昂,尽弃故常,跌宕顿挫,扪之有芒。
二、直:黄河千曲,其体扔直,山势如龙,转换无迹。
三、怪:奇趣横生,人垓鬼眩,易玄山经,张韩互见。
四、丽:青春大泽,万卉初葩,诗骚之韵,班扬之华。
后来,曾国藩又在日记里,再次加入阴柔之美,也是四个方面,即茹、远、洁、适。共把古文境界定为"八言"刚柔之美:" 尝慕古文境之美者,约有八言。阳刚之美,曰雄、直、怪、丽,阴柔之美,曰茹、远、洁、适。蓄之数年,而余未能发之文章,略得八美之一,以付斯志。是夜 此八字言者,各做十六字以赞之,至次日辰刻作毕。",阴柔四美如下:
一、茹: 众义辏辏,吞多吐少。幽独茹含,不求共晓。
二、远: 九天俯视,下界聚蚊。寤寐周孔,落落寡群。
三、洁: 冗意陈言,类字尽芟。慎尔褒贬,神人共鉴。
四、适: 心境两间,无营无待。柳记欧跋,得大自在。
曾国藩精通八股文,儒理大儒,而后又兼读百家,在此期间,潜心研习桐城派深受姚鼐的影响,后来作圣贤偶像,从古至今共有三十二位,姚被曾氏列入圣哲之中。《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曾氏可谓是典型的“爱屋及乌”新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