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之为政之五【385】2023-7-24(2)
沅、季弟弟:
我担负着这么重大的任务,深感恐惧。如果我也走陆、阿二人的老路,只会使我的父母受到羞耻,使兄弟子侄被人看不起,祸和福联系的这样紧密,使人不知究竟什么是可喜的。细看近来官吏的作风和人心,还有督抚将帅,天下好像不会有安定的一天。我只有自己用一个勤字来报效我们的皇上,用爱民二字来报答我的双亲。我这个人的才能和知识都很平常,肯定是难得立功的,如果我能遵照勤字的要求,终日劳苦,大概能多少位皇上分一些忧虑。行军本来是扰民的事情,如果时时刻刻有爱民的心,不至于使祖先积下的财富都被我一个人耗尽,这就是我的一点誓愿,不知你们认为对不对?希望你们和我一样有个心愿。
沅弟说,多安置一些好官,从中选拔将才,这两句话非常扼要。可是好人实在不容易多得,你帮我留心采访,只要有一长一技的都推荐给我,我定不会轻视。谢恩的奏折今天寄走了。宁国这两天没有消息,听说在池州的杨七麻子要攻打宁国,危险极了。
咸丰八年(1858)七月十二日
沅弟:
望溪(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凤仪里)人, 生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清代文学家。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方苞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考中进士,因母亲生病而归家,未出仕。康熙五十年(1711年)因戴名世《南山集》案被牵连入狱。赦出后隶属汉军旗籍,入值南书房。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充任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时期,赦出旗籍,重归汉籍。累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时期,再入南书房,任礼部右侍郎、经史馆总裁等职。乾隆七年(1742年),辞官归家。乾隆十四年(1749年),方苞病逝,年八十二岁。)
先生的事,公私两面都不满意。档案中一定有一本事实册,把生平的履历,哪年中举人,哪年中进士,哪年升官、降官,哪年得罪、哪年昭雪,还有生平著作的书名,褒奖他的学问和品行的记录,一一罗列出来,不能讲一些不沾边际的约略的话,这才符合规定,他两次获罪,一是给戴名世的《南山集》作序,入刑部狱。一是为他的族人方某挂名逆案,把方氏通族编入旗籍。雍正年间才得宽赦,取消了旗籍。望溪的文章中竟说“因他才宽赦到整个族人”,这不是事实。现在要请求去孔庙祭祀,必须把皇帝当时对这两件事所有的批文都查出,尤其要把国史本传查出,如有批文的措辞很严重,那就很容易被驳回来。从前要求去祭祀的人,几十年不见有一个,近年一个接一个,几乎明年都有。去年大学生九卿答复陆秀夫申请去祭祀的时候,就声明以后外面不能申请去祭祀。这事不过一年,若急着违反这个新规定,一定要被驳回。这三件事是在公事上不能令人满意的。
望溪对经学很自信,但国内朝中的大儒,多半不佩服他,《四库书目》中对他常有批评的话,《皇清经解》中,也没有收过他的一本书,甚至一句话。
姚姬传(姚鼐(nài)(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姚鼐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归里后,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嘉庆二十年(1815年),逝世于钟山书院,享年八十五岁。姚鼐治学以经学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他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编有《古文辞类纂》等。)
先生最推崇方氏,他也不谈望溪阐述经典的著作。他的古文称为一代正宗,我小时候也喜欢过,近十多年,我已从师别的人了。我对本朝的大儒,在学问上只从
顾林亭(顾炎武 ,本名顾绛,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王夫之、黄宗羲、唐甄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 明遗民。崇祯十六年(1643年),成为国子监生,加入复社。清兵入关后,先后依托于弘光政权、佥都御史王永柞、唐王朱聿键、诗社,组织反清活动。后期,拒绝朝廷征辟,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开山始祖"。 顾炎武学问渊博,对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视考证,开启明末清初朴学风气。治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2月15日),去世,享年七十岁。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金石文字记》《亭林诗集》等。)、王怀祖两位先生,经济上从
陈文恭(陈康伯(1097年-1165年4月10日 ),字长卿,一字安侯。信州弋阳(今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南港口乡南山)人。南宋名臣、诗人。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陈康伯登进士第,授长洲主簿。宋高宗即位后,历任敕令所删定官、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军器监及知泉、汉二州。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升任参知政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再升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金帝完颜亮南侵时,陈康伯力主抗金。危难之际,他迎眷属入临安,荐虞允文参谋军事,在采石大败金兵。高宗曾称赞陈康伯"静重明敏,一语不妄发,真宰相也。"累官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鲁国公。乾道元年(1165年),陈康伯病逝,年六十九。追赠太师,谥号"文恭"。宋宁宗时,配享孝宗庙庭,改谥"文正"。宝庆二年(1226年),绘像于昭勋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有《陈文正公文集》三十卷。)。若奏请祭祀,应从这位先生开始。
李厚菴(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学名臣。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学士、兵部右侍郎、直隶巡抚,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七十七岁,谥号"文贞"。雍正元年(1723年),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著有《历像要义》《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等书。)和望溪,不能不搁到以后再说。这是从私的方面说不能满意的。
咸丰十一年(1861)六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