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当时是通过接班进入单位上班的。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接班了。接班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一种制度,又叫接班顶替,就是父亲或者母亲在一个单位上班,退休了,或者死了,没有工作的子女可以有一个顶替父母,进入父母原来的单位工作。对有的人来说,得到接班的机会,简直就是一步登天。老杨本来没有机会接班,按照国家的规定,只有十八岁以下的子女才有资格接班,老杨的父亲去世时,老杨已经三十七了,老杨的儿子也快满十八岁了。老杨的父亲很会来事,和单位领导走得很近,父亲又是工伤去世的,再加上,老杨当时的单位形势又非常不好,因此,老杨和母亲商量,想要接班进父亲的单位。
这件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老杨竟然办成了。当时,老杨在一个剧团工作,在剧团里拉板胡。说实话,老杨有点天赋,板胡拉得有模有样,团里的几个主要演员都喜欢让他伴奏。不过,当时剧团改革,形势江河日下,谁也看不到剧团的出路在哪里。大家都开始给自己找出路,人心已经散了,如果谁有更好的出路,大家也都乐于成全。因此,老杨一说要接父亲的班进学校,大家也都能够理解。最大的问题是老杨的年龄,不过这也难不住老杨,在剧团里呆久了,对中国的人情世故一点不陌生,世路难行钱做马,愁城欲破酒为君,一番折腾,老杨的年龄改的和儿子一样大,生日也一样,差五个月满十八岁。就这样,老杨总算接了父亲的班,以工代干,进了当地的大专院校。
进了学校,老杨没有文化,不能教学,只好到后勤。不过这难不住老杨,老杨开始自学摄影。老杨本来就挺羡慕那些整天挎着相机的。在剧团的时候,每次排新戏,都会有记者来采访。城市小,记者就那么几个,一来二去就混熟了。有时候,给记者发根烟,也可以把相机拿在手里比划比划。老杨喜欢这个,更是上心。报社的一个记者也喜欢他,很认真地教过他,老杨摄影算有点基础。到了学校,通过一段自学,老杨的摄影技术又有了很大进步,很快,就调整到学校的宣传部了,学校有什么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就看见老杨端着照相机,跑来跑去的忙着照相。
这几年,老杨又有了新问题,就是早过了退休年龄,身体一年年不行了,可就是没法退休。当年的手脚做得太干净,没有留下一丝蛛丝马迹,所有档案里的年龄都比他的真实年龄小了二十岁。现在办事比那时候难多了,难道真等到八十岁再和儿子一起退休?能不能活到八十,还得两说!
今天,老杨突然请几个要好的朋友到饭店聚会,大伙问他什么事,老杨卖关子,不说,只说,到时候自然知道。
老杨定的是一个很好的饭店,点了一大桌菜,还带了两瓶五粮液。朋友们都觉得老杨今天精神焕发,仔细看,原来,穿了一身暂新的西服。
有什么喜事,怎么这么隆重?大伙儿都问。
退——休——了——!老杨拖着戏腔,很得意地说。
啊!手续办好了?
办——好——了——!
怎么办的?大伙儿又问。
老杨就是不说。问急了,老杨拿起一根筷子,轻轻敲起着面前的盘子,曼声唱道: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