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爸爸带着儿子去沃尔玛购物买了好多玩具,其中有套军用交通工具是他非常喜欢的。其中有战斗机,直升机,军车,坦克。正好前几天儿子一直在书上认读过这些交通工具,当书中的图片变成一个立体的模型放在手上时,他非常兴奋,不停的问我:
妈妈,妈妈,这是什么?
当我反过来问他时,他也回答我说:
战斗机。
玩了过了一会后,儿子把还没拆包装的玩具套装放在身边,去玩另一个叫“乐迪”飞机机器人。与乐迪交流完感情,回头去拿他的军用交通工具,却发现它们不见了。
他在客厅转了几圈都没有找到让他非常喜欢的军用交通工具,一脸疑惑。
最后,他失落的趴在垫子上,有意无意的继续摆弄着乐迪机器人。
我能想象,爸爸给孩子买玩具时,孩子一定非常开心,感觉很满足、很辛福。
当这些玩具突然不见的时候,他的内心世界瞬间灰暗了。他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
两岁多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还没发展成熟,这时的他心里会产生一个疑问:
是我不配拥有这些吗?
看着失落的儿子,我想起曾经有过一种类似的体验。这种体验就好像我刚刚努力挣了一大笔钱,非常开心,非常激动。我觉得自己是富有的。
我小心翼翼的把这笔钱放在一个认为安全的地方,然后去完成别的事情。可当我回头去拿钱的时候,发现在我不经意间,这笔钱不知什么原因全部消失不见了。
从拥有时的兴奋到突然失去之间产生的巨大落差感简直是太糟糕了。就像从非常高的地方掉落。
于是,我希望奶奶把藏起来的玩具拿出来。当奶奶把孩子一直寻找不得的玩具再次放在他眼前时,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迅速坐起来,拿出玩具跑到我面前,开心地问:
妈妈,妈妈,这是什么?
奶奶的初衷是一次给一个玩具孩子玩,以免一下子玩腻了,下次又要买新的。
好像我们这一代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就是从小家长会告诉我们挣钱有多么多么的不容易,有了钱要省着花,要细水长流,勤俭节约。
在过去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我们大多数人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长大的。这个理念本身没有问题,直到现在也是值得推崇的。
不过,这个教育理念运用不当就会产生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心理匮乏感。
好长一段时间我对钱非常害怕。以前我挣了钱会把钱存起来,然后“努力”把它们忘掉,从来不会大胆、大方的去支配这些钱,之前我对这种行为的定义是“勤俭持家”。
就像孩子下午采购回来,满心欢喜的想展示自己的玩具车给妈妈,却发现他们突然都不见了。表面上是细水长流的教育方式,而对孩子的影响就是制造了内心的匮乏感和不值得拥有感。
这种匮乏感成长到发展到成人,就是对金钱/财富的恐惧,对金钱/财富的疏离。
虽然我在意识上希望更有钱,但是潜意识却常常持有有相反的表现。
我妹妹是一个在金钱观跟我刚好相反的人。我从小不喜欢花钱;而妹妹则花钱大手大脚。以前父母一直认为,将来肯定我过得比妹妹好,但真实的情况是,妹妹现在过得比我要好。妹妹都花钱没节制,实际上为她赢得了更多人脉沟和更好的资源。看上去她好像是跟钱过不去,有了就花,但是实际上是把钱用对地方。
回想自己工作以后的经历,在挣钱的动力上我一直不太足。我从内心深处偏好小富即安的生活,不想要太大压力,也从没有想过自己能够发大财。我下意识的认为,那些做买卖赚了大钱的人,都或多或少违反过规则,甚至是法律。我会给自己找借口说,我虽然挣钱少,但是我心里踏实。
芒格说,拥有一件东西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