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不评判
评判就像是一个巨大惯性,每时每刻,在每一个情景里,我们都容易进入评判,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这是对的,那是不对的。因为评判,我们很难与他人产生亲密感。
沟通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不评判。当我们停止评判时,可以看到更多的真相,发现问题的真正答案,给予他人更多的同理。让一个人发生改变的并非评判,而是接纳。
不评判,也包括不赞美。事实上,赞美也是评价,赞美会让孩子偏离自己的中心,去做别人喜欢的事情。大量的事实和心理学家的实验告诉我们,不被评判的孩子,会有更健康的价值观、更稳定的个性和更健全的人格。爱孩子,从不评判开始。
1.没有不乖这回事:
很多时候,孩子的某些行为,哪怕是父母认为不合理的行为,其实跟大人一样,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些需求可能是安全感的需求,可能是生理需求,或其他需求。当然,也有可能是一种情满而泄,由于压抑的情绪导致了某些行为。而我们太容易掉进评判的习惯中,用好与不好或是乖与不乖来评判孩子。
在托马斯·戈登博士看来,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需求。他认为,如果父母能够采用以下原则对待孩子,对父母而言,家庭生活将会减少纷争;对孩子而言,家庭生活也会更快乐。原则一:孩子和成人一样,有一些很重要的基本需求,而且他们也会努力不断地做一些事情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原则二:孩子并不是不乖,他们的行为只是为了满足一些重要需求而采取的行动。托马斯·戈登博士认为,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合理的。没有孩子不乖这回事,只有未被满足的需求需要被看见;也没有所谓的偏差行为,那是孩子爱的呼唤。
孩子的行为我们不接纳,就给孩子贴上一个“不乖”的标签,但我们极少会说某个大人“不乖”。尊重孩子,有时就只是简单的不评判孩子,不把孩子当作不懂事的小孩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