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来自琅琊王氏家族,而琅琊王氏家族已经是几代都是世家大族,因为他们中每一代都有人才出。而王导也是一个人才。
自八王之乱后,王导和他的好朋友司马睿便随之南渡。而刚到江南地区,王导他们人生地不熟的,在那里没权没兵,第一件事情,当然是收服当地民心,建立威望,这样才能做以后想做的事。收服民心,最好的方法是结交当地民士。于是王导便去了。结果当然是收服成功。这初步提现了王导的能力。
收服了当地的民心后,也有了一个基础,这时候便是要招揽人才了。当时的北方是战火纷飞,很多当时的民士都为了避祸而躲到了江南,王导便乘机让司马睿将他们给收服了。而司马睿也给他们很好的招待,从而赢得了他们的拥戴。不过在当时也有一些看他们势单力薄,而犹豫不决的,但当王导一出马,他们的态度都有了变化。那时王导并不出名,说明王导是靠自己的口才,和他看待事物的看法,来赢得了他们态度的转变。
从上面两点来看,至少王导的口才不错,对于局面的预测也不错。
但王导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王丞相节俭,帐下甘果盈溢不散,涉春烂败。都督白之,公令舍去,曰:‘慎不可令大郎知’”。这则故事讲了王导很吝啬,有很多好吃的水果也不发给大家,到了最后水果都烂掉了。有人告诉王导,王导让他丢掉,还说千万不要让王悦知道。这里表现王导有点小气,水果不给发,到最后都坏了,谁也吃不了。
王导还有一个不好的就是他还怕死。“苏峻之乱”爆发以后,朝廷军战败。苏峻因为看王导德高望重,并没有把他给杀了,还是以前的官职,待遇也很高,比他自己都高。王导毕竟还是想着皇帝的,就招了一些人,一起商量怎么救皇帝。最后因为苏峻防守的很严,并没有成功。没成功后,因为当时有很多人不满他,也因为自己做事心虚,就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跑了,原因肯定是不想死。
而当皇帝被救回,“苏峻之乱”被平息以后,王导又回到了自己以前的官职上。在王导老年后,便不再处理政务,对那些贪官污吏也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时的人称他愤愤,意思是糊涂。但王导自己说“人言我愤愤,后人当思此愤愤”。王导那么做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如果他管的太严的话,其他的世家大族也会造反,一造反,必定也会很费国力,说不定就“一夜回到解放前”。而王导是一个在没有百分之百确认之前不会干的人。
王导晚年时,还是很朴素的,仓中没有积累粮米,不同时穿两件华贵的衣服。
王导于六十四岁病逝,他的葬礼超过了东晋以来任何一个臣子。他做出的贡献,是东晋没人能够代替的。
62u'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