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男女老幼,人人都知道《百家姓》,也都会不自觉地吟诵一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在这么多的姓氏中,偏偏把“赵钱孙李”排在前面呢?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汉字的认识普及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它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姓氏的起源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的母系社会制度时期,“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上古八姓都带女字旁: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姓氏是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为同一宗族。姓氏最早是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蕃是繁盛的意思。即同姓之间是不能通婚的。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婚姻制的转变,人类开始注意到血缘的关系,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姓与氏的区别
在如今,姓氏为同一回事。可在古代,姓与氏是有区分的。“姓”与“氏”最早是两回事,秦汉时期,姓氏合二为一。“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
“姓”是最先产生的,“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氏”则是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才出现的。“姓”从女从生,意思也就是说同一老祖母所生的后代就都是同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同姓越来越多。不久之后,父系氏族社会代替母系氏族社会,产生了氏,区别自然发生。“姓者所以别婚姻,氏者所以别贵贱”、“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在先秦时期,男子有姓有氏,女子则有姓无氏。女子有姓则主要是为了避免近亲结婚的,男子有氏则主要是为了区别尊卑贵贱的。如:秦始皇以嬴为姓,以赵为氏。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姓与氏的区别逐渐缩小,《通志·氏族略》记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也就是说,自秦朝一统后,姓氏渐渐合二为一。
三、《百家姓》为何把“赵钱孙李”排在前面
关于姓氏的记载,自文字诞生以来一直都有,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姓氏。战国时有史官编著了《世本》,记载了黄帝至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居邑等等。而《百家姓》则是全面记录了姓氏的一本书,一直流传至今。
《百家姓》是宋朝初期吴越地区的一个书生编撰的蒙学读物。《百家姓》将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但它的内容没有文理。《百家姓》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因而易学好记。据史书记载,吴越国由钱镠创立,是五代十国时期相对稳定的一个割据政权。
后来的吴越王钱俶,曾为赵宋平定江南效力,宋太宗时更献国归宋,受封王爵。江浙的民众因此躲过战乱,所以一直感念吴越钱王。“孙”是钱俶正室王妃之姓,而“李”则是与吴越毗邻的南唐皇室之姓。
故而,“赵”是当时宋朝的皇姓,理所当然排在第一位;“钱”是吴越国的国姓,钱镠曾在吴越地区建立吴越国,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贡献,所以“钱”放在了第二位;“孙”是吴越王钱弘俶皇后的姓,放在了第三位;“李”是当时吴越邻国南唐国的国姓,放在了第四位。
其实,《百家姓》并不是只有一百个姓,原本是收集了411个姓氏,后来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中国目前有23813个姓氏,目前在用姓氏共计6150个。《百家姓》占全国姓氏人口总量的近85%。目前王、李、张、刘、陈5个姓氏户籍人口数量最多,其中王姓、李姓户籍人口数量均超过1亿。
通过《百家姓》,我们传承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关系,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姓氏中,也有一些有趣的知识:如,1.笔画最少的姓为“一”,由乙姓衍化而来;2.笔画最多的姓有30笔,即“爨”,读作cuàn;3.字数最多的姓是藏族十字姓“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多”;4.“柴米油盐酱醋茶”、“红绿赤橙青蓝紫”都是姓;5.死、尿、操、毒、宰父、是、党、胖、别、粘、羊舌、母、仇、黑、苟、牛、吴、老、贾、提、宫、史、朱,被网友评为最难起名的姓氏;6.十二生肖作为姓氏依然存在,很多人改姓,狗改苟,蛇改畲;7.有的姓来源于国家、封地、住地,如夏、周、鲁、崔、东门、西门;8.王、公、侯、司空、司马、上官一开始是爵位官职的名称;9.秦以后,赐姓成为天子表彰功臣、为其加官进爵的重要方式,如郑和;10.很多姓经过简化,如拓跋改为元,耶律氏改姓萧,辛亥革命后原满族贵族改为赵、金、关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