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闻一多先生,我想大家见过最多的地方,就是语文课本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红烛》《最后一次演讲》……一位伟大的斗士,一位勇敢的思考者与先进知识分子。然而,他还有一个身份——学者。
闻名作为闻一多先生的至亲至爱,是闻一多先生身边最熟悉的人,开篇,闻名写道:献给亲爱的父亲母亲。这几个字朴实,却饱含着深情向读者涌来——不仅是斗士,更是学者、父亲、丈夫。
家庭的支持是创作的动力,幸福的歌是躬耕者绵长的告白。父亲的身边有母亲温柔的坚持与守护,而妻子也为闻一多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与生活的趣味。闻名把父亲与母亲的相濡以沫放在卷首,也正是有这样的信任与支持,成就了闻一多,而闻一多也用诗歌回应了妻子的坚守。生活在新潮涌动的年代,作为先进思想的拥护者,正义的战士,唤醒沉睡的青年,他肩负的任务艰巨而有意义,这自然会使得他分身乏术,疏于关心子女,但是在闻名看来父亲虽然是忙碌的,但是却打心底对父亲是体谅,母亲瘦小而坚硬的身躯撑起了家里的大梁,也为家里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不裹小脚,破除封建,与丈夫志同道合,共同为事业而奋斗。致辞躬耕者因为有了伙伴朋友,有了继续下去的希望。在那个年代包办婚姻的洪流下是不可多得的。
学术旷野的躬耕者,文明的召唤,心中的热爱。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相同,闻一多在学术上的造诣极高。在被破坏、散乱的古籍中发现线索,进行校对与整理,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巨大工程:字的使用准确与否需要参考的相关资料进行支撑,在书海中寻找一个字或词的特定用法是有难度的,往往一个字或者词往往需要许多材料文献的支撑,而这就是最考验人的耐心与细心的工作,在那个没有发达网络的年代,没有数据库的检索,闻一多先生校对、整理了多部典籍。这是多么值得夸耀的事情啊,然而他只管躬耕,没给自己留一点点的虚荣心。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爱是深沉的,对于祖国的爱也是深广的。这份爱促使他在学术上躬耕,也让他沉浸其中,并为典籍的维护与整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我们看到的一些文献都有闻一多先生的影子。
躬耕者的缄默与呐喊,从来都是掷地有声的。笔耕不辍,充满力量是闻一多的代名词,也是那个时代无数文人的属性与特质。他缄默,在别人浮躁度日的时候,他缄默,坚守在学术场与敌人抗争;在游行队伍前,大家都忌惮特务的威严,他上前呐喊高呼,为李公朴先生声讨正义,为人自由争取权益,在别人缄默的时候,他是英勇的,他呐喊、他呼号,在别人选择为自己的功绩夸耀时,他选择缄默,躬耕学术。
躬耕者,带着自己的歌,坦荡地走在真理的道路上。没有什么让他彷徨与忧郁的,只有一腔的热忱,献给人民,献给学术;没有什么让他害怕与悲切的,只有一颗真诚的心献给自由与平等。躬耕者,无论生于什么年代,对于热爱,他们报之以歌,对于黑暗,他们全力一击舍身取义。
生命的光辉来自于温暖,来自于魄力。脑海里,《寻梦环游记》的那句台词还在: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遗忘才是。躬耕者,深藏功与名,而他的光芒是藏不住的,终会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带着温暖与爱,躬耕在希望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