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闻一多先生的诗,炙热,真诚。作为一名诗人,一名革命者和一名父亲。先生都是积极的、热爱的。
《闻一多和自己的歌》是先生的长女,闻名所作。闻名从事文学研究和翻译工作多年,对自己的父亲也怀有很深的感情。曾写过多篇怀念父亲的文章,这一本书中收录了父亲在家时的珍贵时光,也记录了父亲难得一见的日常状态。闻名在书中再现了一个真实的闻一多。
一、诗人闻一多
有人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诗人闻一多就是这样的人,怀有大爱。
先生曾经在美国留学,那是1922年的8月,他在芝加哥看到了新兴的工业文明,也感受了资本主义的蛮横和藐视。
先生在美院就读,成绩很好,带着对诗歌的热爱,结识了美国诗坛的几位诗人:海德夫人和孟禄女士。在和友人的沟通交流中,先生对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先生经常写诗,有时候写在给家人的信中,句子里有对未来的探索也有浓浓的乡愁。1923年先生出版了自己第一本诗集《红烛》,诗歌中透露着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充满了时代精神。
先生对于诗歌有自己的见解,他在评论郭沫若的《女神》时指出:“诗歌是一种选择的艺术,反对自然流露的主张。”
先生认为选择是一种创造,而自然的感情不能作为艺术直接被收录。
先生和其他的诗人不同,在美国留学时,先生已经结婚。最期望的事是能接到家中的来信,如果妻子回信慢了他还会生气。自己在校期间也甚少接触女性,还说没有一个美国女子能打动他,也真是风趣非常。
二、革命者闻一多
《学生报》的特刊题词中有这样的话:“斗士的血是不会白流的。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了,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人!”
革命者的精神是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先生反对暴力教育,在很早的时候,课堂上的老师手里会有一根戒尺,对于不听话或者领悟慢的孩子,都会多打几下。
暴力本身是一种不公的现象,是对弱者的欺凌。虽然有育人的幌子,但是暴力教育确实会对孩子产生一种不好的影响。那些被罚的孩子,往往会遭受更多的嘲讽,有一些还会被群体边缘化,最后自我放弃走上一条不同的路。
当然,囿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也有人认为暴力教育存在积极的一面。
教育的意义是唤醒,是影响、是引导。文学的力量也是唤醒、是影响、是引导。
闻一多先生作为时代的鼓手,对于革命的理由他是这样讲的:“以前我们看到各方面没办法,还以为军事上有办法。刚才听了各位长官的话,方才知道军事上也毫无办法,现在只有一条路,革命。”
没有人天生就是革命者,是因为当JU的黑暗、执政的腐败,人民处在水深火热当中,为了生,才去革命的。
三、父亲闻一多
作者闻名是先生的长女,父亲遇害后,有关父亲的很多事情都是经过母亲的回忆才了解的。在作者的眼中,父亲是个开明的人,很早便写信给岳父不让自己未过门的妻子裹脚。父母结婚的那一天,母亲因为有一双“天足”被嘲笑,但是母亲是幸福的,因为父亲真的爱她。
父亲被害时,作者才14岁,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但是作为长女她和家人一起把父亲送到医院,亲身经历了生死。所以对父亲所做的事情,心中有不同的感情。直面人生的惨烈,更珍惜生活的美好。
作为一名父亲,闻一多先生有太多的遗憾。为了国家和民族,放弃了很多留在小家的时间。但是,最终对于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得到了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得到了子女的敬重和挚爱。
我们为什么要珍惜现在的生活,那是因为所有的岁月静好,都是无数名前辈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换来的时光。
《闻一多和自己的歌》读完,会觉得,先生本身就是一首歌,是一首悲歌,他们那一代人背负了民族的使命和希望;也是一首挽歌,为了后代和清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更是一首赞歌,他们魂化万千,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