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何处觅科学?
科学这个词,除了本义外,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
最近山东继大虾之后,又一火爆话题:
山东聊城某公办小学的一二年级取消了数学课,转而开设书法,朗读,国学等特色课程......据相关人士解释:因为数学逻辑性强,低龄儿童不适合学习数学。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论6岁左右属于前运算阶段,具有表象思维,缺少可逆性....
从2001年亲历课改到现在全过程,这个套路并不陌生,基本是教育部理念一纸推行,“最近组织”如省、市、区必定层层认真贯彻,于是基层学校百花齐放,不甘落后,争相创新。而创新依据的科学一般是某某专家说,某某教授观点,还有就是皮亚杰、布鲁姆、布鲁纳......教育理论浩如烟海,所以估计理论依据都能找到。问题是这理论依据真的科学和普世吗?有的仅仅是个研究成果,个别虽历经30年,但只进行过一轮。这样的成果敢直接取用吗?有的也仅仅具一家之言而已。
觉得在此需要插播个笑话,轻松一下。据说有次国务院开电话会议,原定9:30,层层落实之后,到了大队,竞然要求农民兄弟5:00开会,而农民兄弟自加码,有的3:30就出来了。嘻嘻,纯属笑话,调㑆而已。
回到上题,凭皮亚杰理论就可断定一二年级取消数学是科学的吗? 那些早慧儿童怎么办?还有那些这阶段对算帐充满了兴趣的普通儿童怎么办?再有就是虽然反复宣传叮嘱幼儿园、家长不要让小学知识提前化,但总有个别家长“不小心”领着孩子认了数,会简单计算了,而孩子还饶有兴趣,怎样办?就这样先刹了车,三年级再继续?
也许课改的学校做了充分的考虑,也许报道是为了自己的需要,我确实不知,所以在此谨作观点表述而已。
但是也请不要再说改革者是孤独和饱受争议的,因为风险必定与机遇并存。仅从新闻看,创新真实现了,至少拥有新闻价值,百度热搜“一二年级取消数学课”第一是聊城,第二是佛山,问题是现在有新闻成了教育的价值追求?
所以敢做、能做就需要有勇气接受围观、评论与评判!
由此推及,做为还是掌握一定课改主动权,基层的校长,创新之前还需反复思考:教育是不同经济和任何自然科学领域的改革与创新,教育创客面对的是人,复杂的人,复杂因素作用下的社会人,从猿到人是自然状态下的进化,不是教育创客的产物吧!既然担负着人一生的道路走向,务必慎之又慎!
课改需要勇气,课改又不能马上见效,课改的数据也许一生,也许一代人都提取不全。又不易或不能建模或进行科学实验,的确难,但我们若有改革之心,那么从微调、小改做起吧。
昨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登评论文章《整齐不是唯一答案》。文章称,在许多公开课中,学生齐刷刷起立坐下、齐刷刷回答、齐刷刷鼓掌……这样的课堂中,高度的纪律性、行为的规范性、答案的唯一性,似乎成了语文教育的唯一目标。文章认为,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语文教育,尤其是中小学语文课堂应当追求的是培养学生以语言文字为进入本民族文化精神的途径,从中发现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内在魅力,以此养成健康的人格,并激发出活跃的创造性和批判性。在语文课堂上允许学生跟别人不同,允许学生的答案不那么标准,允许孩子的朗诵不是那么整齐,或许才是一种更开放的态度。
既然语文课都可以不统一,那么课改就非要轰轰烈烈,有条件无条件一个赛一个的参与吗?
稳妥扎实,慢慢提进,多多提供,因人配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难道就不能成就教育原本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