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姥姥》魏校长点评

魏智渊点评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一篇怀人的文章,因此,着眼点可能有两个:

1.姥姥的形象(性格)。

2.我与姥姥的关系。

或者说,是通过我与姥姥的关系,来塑造姥姥的形象。

那么,姥姥的形象是什么?

姥姥的形象具有两面性。在外人看来,是一个不好惹的强悍的老人;但是在作者看来,是一个对孩子,对“我”充满爱的人。

这种两面的形象是如何统一起来的?

因为特别的爱外孙女(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孩子),所以,就会特别强悍地,甚至是不讲道理地呵护,从而给外人以强悍的印象。

那么,如何表现姥姥的形象?就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选材(也涉及到详略问题);二是表达方式(涉及到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先看选材,这里写了几件事?

1.四个月的时候,我住到了姥姥家。

2.两岁半的时候,唯一的舅舅去世,姥姥很悲痛。(较详)

3.在姥姥家的小院里,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姥姥很爱我,很少让我一个人出去玩)(较详)

4.小学时,寄养在姥姥家,我被班长碰出了鼻血,姥姥捍卫我。(较详)

5.四年级以后,分开了,我想念姥姥。

6.几年后,姥爷去世,我又陪伴姥姥。

7.上高中后,我住校,想念姥姥,并且知道姥姥患了癌症,随后就离世了。(详写)

8.去市场买东西,别人提到姥姥,我很想念和难过。

9.姥姥家被拆,我痛哭一场。

显然,涉及到的事情,头绪较多,写作上又采用了流水账的方式,因此不妨加以合并整理。

例如:

开端:姥姥与我分离已十年有余,在外人眼里,她是一个彪悍的人。但是……

叙述1:姥姥其人。(文中缺失)

描写1(略):舅舅病逝对姥姥的影响。

叙述2:我和姥姥。(合并一些叙述)

描写2:(略)姥姥看护我很紧张,很少让我一个人出去玩。

描写3:(详)姥姥到班长家为我讨说法。

叙述3:交待之后的事。

描写4:(详)我知道姥姥生病,直到姥姥病逝。

叙述4/描写5:(略)我对姥姥的怀念。

结尾:议论与抒情,怀念姥姥。

在整篇文章中,流水账的痕迹过浓。叙述过多,而描写不够,这会影响深度。要理解叙述和描写在文章中的不同作用。

表达方式与此息息相关,不同的表达方式,具有不同的作用。

综评:

这是一篇极好的怀人文章。

好在是凭借着真情流露一气呵成的,因此无论如何都很感人。但也因此,会掩盖在写作上的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

1.选材及相应的详略安排。

2.不同表达方式的自觉运用。

实际上,越是凭借着真情实感来写的文章,越容易是流水账,因为摆脱不了纷至沓来的情境。

而刻意的写作训练,是不舒服的。

但是,刻意的写作训练,更能够发掘人物,包括自身的情感。

也因为如此,对姥姥形象的塑造,反而不够鲜明。

为什么不够鲜明?因为被缺乏克制的情感冲淡了。读者感受较深的,是作者对姥姥的情感,而不是姥姥自身的形象。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