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不缺爱》
幸福的人一生被爱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樊登读书,樊登老师在解读亲子教育和心理学的书籍时经常会提到这句。每次听到这句话,我就想到我的童年。我和弟弟是院子唯一没有被父母揍过的小孩,或许这就是父母对我们的一种爱吧。
我给了我家小孩一个欢乐的童年,以至于他现在性格阳光开朗,但是遇到关于学习方面的问题,就会使我的情绪有点失控。
很多时候我会用理性告诉自己要冷静,看待问题要平和。但是当我看到他有拖拉,懒散的行为时。
我就忍不住开始抱怨,开始念叨。情绪没控制住就会是一场辩论。我知道这场辩论并没有意义,不管谁输谁赢,对他的成长来说都是无益的。
或许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我用错了方法。我并没有站在他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所以导致到了青春期阶段不知怎么沟通和交流。
爱孩子就如他所是,而非如我们所愿。“看见”孩子,正确回应——孩子出现问题行为,只是因为希望被“看见当孩子被看见,被理解,被满足时,他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
早在100多年前,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就提出,学会观察儿童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而今,我们又一遍遍强调对孩子进行“高质量陪伴”的重要性。
我们所说的看见,是我们清空大脑中所有的成见之后,透过孩子,看到他独特的性格特征、年龄阶段,以及其深藏于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
只有看到这三点,我们才能在孩子发出信号时正确地回应他。当孩子被“看见”、被理解、被满足时,他的问题行为就会越来越少,安全感也就此形成。
我家小孩就是属于乐天型加冷静型的结合。从小就是小心谨慎,每天话很多,但是语言表达能并不是很强。我曾一度怀疑他不善于社交。
但其实不然每次陪他去书店或者是去哪里玩,都会碰到他的小伙伴跟他打招呼 ,还有一次在书店,他还主动去跟小朋友搭讪,问他是哪个学校?叫什么名字?自此之后我确信,他性格活泼开朗,他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交友之道。
我家小孩啥特长都没学,唯一,一项技能就是电脑玩得好。6岁的时候学过画画,有模有样的。但是有一天莫名其妙他就不愿意去了,换老师和学校都也不乐意。
后面了解情况才知道,原来是他与坐前面的一个小朋友发生了争执,但是老师只批评了他,他觉得很委屈,觉得老师有失公允。
所以他就再也不想去了。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他是个有主见且是非观很强的小孩。当一个受了委屈回家发脾气的孩子。
如果能被“看见”,那他不仅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父母的包容与爱,还能通过这件事情了解自己,了解情绪,从中学到处理问题的方法,无形中也可以提升他处理情绪的能力。
是什么阻挡了我们“看见”,理解孩子?
①投射会让人们戴副“有色眼镜”,这副“眼镜”上映着我们一路走来形成的思想,态度,情绪,愿望,性格,等等。
透过它很难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投射实际是一种把自我情感当成理所当然,并未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一种状态。
我们可以通过反转思考,和重视孩子的反馈去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我们在抱怨孩子为什么做不到自己的心理预期时,是不是我们在小时候也曾很难达到自己父母心中的心理预期。
通过孩子的反馈,试着觉察导致这一结果的内在原因。通过观察和反思去练习“看见”孩子的过程。
②过于理性的判断过于理想的判断体现在,
我们脱口而出的话语中包含“应该”对于这点我感觉就是在说自己,比如,我家小孩背书,一到背不上来我就会脱口而出,“你记了这么久,应该记住了啊,然后开始质疑他用记背的时间去做了其他事情。”
每次我这样说,他就显得特别委屈。其实在做出判断之前。我需要先观察和审视自己的想法。这个章节是不是因为理解不够清楚,或者是专业术语太多不利于记背等········
如果我把这些想法说出来,并与他一起确认,讨论,是不是我和他的负面情绪都能消散不少?
③同理心不足这会影响我们对孩子“看见”和理解总是催促,总是抱怨孩子不如意……
我们一直在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看待孩子面对的问题,所以做不到足够的同理心。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模型,他每做一件事也都有其道理。
所以尝试去理解,把他当成我们的客户,我们在面对客户时,是不是经常会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通过沟通了解需求,根据需求,我们能给他带来哪些帮助,我需要提供哪些实质的服务,才能促成我们之间的合作!
对!就把孩子当成我们的客户,而不是我们的人生投射,也不是我们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让他感到被“看见”,被理解与体谅。
从而感受世界的美好,健康阳光地成长。用心“看见”,就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到了“不恰当”的鼓励,我的理解是只看到了孩子的表象,并没有看到孩子的内在感知。
此外我们只关注结果,而非过程。所以就会出现不恰当的鼓励。不恰当的鼓励只会让他们生成自己的保护色,从而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所以孩子需要的是恰到好处的鼓励,是被父母用心看见后自然的表达。如何看见与表达呢?通过看见孩子展现的品质,和孩子付出的努力。向孩子具体描述“看见”的细节。
回想下我家小孩一些基本生活技能都是在正确的鼓励中学会的。第一次煮面,他害怕开煤气灶,我演示了一遍让他再操作一遍,后面煎鸡蛋,我都是口述,他操作,第一次略显得有点畏惧,拿着锅铲往锅里翻一下后不自觉的向后缩一下,那样子可爱至极。
我说:妈妈第一次也像你一样怕那个油会溅到自己身上。因此我拿了个锅盖挡着,但是你没有哦,你比妈妈勇敢多了。过程中,我看见他似乎不清楚该放多少水去煮面而在那犹豫,我说,你可以先试着放,放到自己感觉可行的样子就行了。
就这样一边教一边操作。一碗有点糊的鸡蛋面做出来。我看到面先让他自己尝尝,说说感受,之后我再尝,我先鼓励他说:很不错第一次做,能做到这样子很好了哦,鸡蛋煎得两面黄是妈妈喜欢的味道,面的话下次可以再少煮几分钟,就会更加劲道。
但是这个熟度很适合老奶奶的口味哦。是不是煮面也没想象的那么难?是不是自己做的感觉很美味?他嘴角上扬微微一笑,说:是的,妈妈,还别说今天这面真好吃。“这是你用心做的第一碗面,赶快享用吧!”
从那次之后,他不再抗拒进厨房,有时也会主动自己煮面,炒蛋炒饭之类的。如果看到我们忙,他也会主动帮忙。好的鼓励就像一束光,照进了他暗藏的努力中。让他们生出力量,拥有自信。
我们很多时候喜欢给孩子贴标签贴标签不是“看见”,而是将孩子局限住标签分为:负面标签 ,中性标签,正面标签。
负面标签会让孩子不自觉地认同。
一味的指责,不断的灌输你怎么总是这样,说了很多次了,为什么你就是改不掉。其实不是小孩改不掉,而是我们给他们贴了负面标签。以至于他觉得,他不管怎么努力,结果都在这样,也许我就是这样的人。
中性标签,会让发展中的孩子受限。
中性标签就像是一道坎,他慢慢的也会给自己设置这一道坎,有一种常见症状“自证预言”,我们会不自觉的按照已知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
语言会重塑我们的大脑,当我们习惯了这么说时,我们就会坚信这是事实。而当我们坚信它是事实时,就会不自觉进入“自证预言”模式。
在生活中不断收集证明它的信息,最终让它真的变成现实。正面标签会让孩子隐藏真实的自我正面标签会让孩子隐藏自己内心真实的自我而去做大人口中的那个“乖孩子”。
他们会在过程中不断迎合我们。从而“表现”的很好。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小孩到了叛逆期会有那么大的反差。
综上所述,孩子需要被看见,也需要最好的鼓励。看见他内心的真实感受。给予每件事情的细节做出评价和适当的鼓励。
①时刻对事不对人,主动把话题范围缩小,只关注眼前的事实,避免小题大做。
②要相信孩子的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只是暂时的,可以通过乐观中正的评价,让他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反思。
③把管教变成平等的沟通和商量,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每个小可爱都是坠落人间的天使。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且都是独一二的。也许有时候有些小叛逆,有些小迷糊,有些小错误。
这些都是属于他们那个年龄阶段该有的色彩。适当的给予爱,适当的给予鼓励和陪伴。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讲过这样一则寓言:
有一只熊一直被关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笼子里,它只能站着。后来,它被放出来。它可以爬行、打滚,甚至奔跑了,但它仍然一直站着。那个真实的笼子虽然不在了,可似乎永远有个虚拟的笼子在束缚着它。
父母们给孩子贴上的标签,可不就像束缚孩子的笼子吗?
待他们长大,我们早已不在他身边,或许他们还会记得自己是“不爱看书的”“乖巧的”“没出息的”……这些词、这些评价束缚着他们。
他们忘记了自己其实是立体的,是丰富的,是在不断成长和变化的;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是可以自在舒展的、如他们所愿的。
通过“看见”给予理解,给予陪伴,给予关怀!
爱孩子就如他所是,而非如我们所愿!
执爱记录,用心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