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心理学的课堂上听老师这样讲:除非孩子有需要,否则少给予,并不是因为吝啬,而是因为爱。也就是说,给孩子需要的爱,不需要的,多一点都不要给。
我想,如此平衡的爱,是需要用心去感受,才能达到平衡吧。
一日,在飞机场的摆渡大巴上,我挤在车门的一个角落里,身体靠在车头放置行李的架子上,左手紧抓着安全杆。
我一边听音乐,一边观察每一位上车的人。(观察人好像是我的癖好,尤其喜欢看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有的人满脸疲惫,有的人精神抖擞;有的人行色匆匆,有的人不慌不忙;有的人忧心忡忡,有的人兴高采烈。
心想,人类还真是个复杂的群体,每个人都拥有一颗跳动的心,但却呈现出不同的面相来,所谓相由心生,还真是万心生万相呀。
不过,现代人都有一个很好的掩饰情素的工具,就是手机。
每个人上车后,找到自己站脚的地方,便开始玩弄手机了。
正在我思绪浮云的时候,一个小男孩站在了我的面前,大概六岁左右的样子,口罩遮住了他的大半个脸,露出一双大眼睛,黑白分明,清澈见底。
心想,一定是个漂亮的孩子。
小男孩正准备伸出两只小手,要抓住我所抓的安全杆时,跟在他身后的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马上拉住他的手。(应该是奶奶,因为妇女身后还跟着一位年轻的少妇,应该是孩子的妈妈。)
用客家话说道:不要抓这里呀,这里很脏的。
边说着,边从包里拿出一包纸巾,抽出两张,用一张纸巾在小男孩够得着的高处,上下的擦拭一番,再把另一张纸巾裹在杆子上,把男孩的右手放在纸巾上。
完成这一系列动作,说了句,现在抓紧了。
小男孩乖巧地听任奶奶地摆布。
我看了一眼贴在车头的告示,此车今日已消毒。
心想,奶奶的爱有点过度了。
根源在于她并不信任这个世界。
在车未发动的过程中,奶奶无时无刻地关注着男孩。
一会拉一下孩子的衣角,一会说让他抓紧一些不要摔倒了,一会问孩子热不热。
车子发动了,奶奶的关爱终于收场了。
此时,妈妈终于有机会出场了。
她拉了一下孩子身后的一个小背包说,这个太重了,妈妈帮你拿吧。
小男孩一改对待奶奶的温顺,果断地说:“不用,只是装了几个玩具。”
然后,给了妈妈一个坚决的后背。
转身抬头时,正好遇到我满含笑意的眼神,他也对我笑了。
虽然,看不到裂开的小嘴,但是笑弯的眼眉,天真无邪,如星空璀璨。
我想,如果被他的奶奶看到了,一定要回家教育他了,不可以跟陌生人说话,哪怕是个眼神的交流都不可以的。
这可能就是老师所说的,过度的爱吧。
内心叹息,人类的真我,是由多少过度的爱,过度的期待,过度的索取,过度的付出等等所包裹着,进而无法做自己呢?不得而知。
真心希望这个可爱的小男孩不要被这过度的爱束缚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