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为中华之崛起

        1911年的一天,辽宁省沈阳市东关模范学校像往日一样有序而安静。魏校长正在为学生上修身课,讲到精彩处突然停下来,提出一个志向问题:“读书为了什么?”

        一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了光宗耀祖。”“为家族增光,为祖宗显耀,你的志向很传统。”魏校长点评说。第二个学生温文尔雅地回答:“为了明礼。”“知书达理、以礼待人,回答不错。”魏校长微微点头道。第三个学生眉飞色舞地说:“为了找个好老婆。”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魏校长对这个回答很不满意,摇了摇头来到周恩来面前问:“你读书是为什么呢?”

        周恩来掷地有声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

        “周恩来同学的回答,志向高远,格局很大,读书是为了国家、民族,而不是为了个人,让我们为他鼓掌!”魏校长大声说。

        十三岁的周恩来如此回答,绝非偶然。伯父的教诲、老师的耳提命面、社会实践的学习、同学祖父的点拨汇成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的原因。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离开家乡江苏淮安,到奉天省银州(现为辽宁省铁岭市)堂伯父周贻谦家寄居。同年秋,移居奉天府(现为辽宁省沈阳市)伯父周贻庚家,入新建的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后改名为东关模范学校)丁班学习。初到沈阳,伯父告诉他,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到那里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了麻烦没处说理。周恩来不明白是什么道理。他问这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伯父回答说中华不振啊。

        学校里的高老师、林老师介绍周恩来阅读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主编的《国粹学报》以及《新民义报》等书报。周恩来深深地被这些进步书报所感动,养成了每天读报、读进步书籍、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

        1911年暑假中,周恩来随同学到奉天南郊魏家楼小住,参观日俄战争遗址,听当地老人讲述日俄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饱受的苦难,悲唱当时的流行歌曲“吾党何日醒”,让他想到了家乡流传多年的梁红玉抗金故事,老家淮安城内东街虎门抗英英雄关天培的祠堂。

        在关东模范学校读书时,周恩来有个同学的爷爷名叫何殿甲,是位私塾先生,很有爱国心,于是慕名前往同学家请教。何殿甲见周恩来谈吐不凡,便出个上联:“不为列强之奴仆。”周恩来脱口对出:“誓做中华之主人!”何殿甲听了连连称赞说:“周生年少有大志!”

        小说家蒲松龄曾写过一副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周恩来就是这样一位立志为中华之崛起、有远大抱负,最后取得成功的杰出代表。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必将激励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矢志不移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