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陪伴在先,教育在后。陪伴能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坦露真实的自己。教育学就是关系学,陪伴质量高了,亲子关系好了,教育效果不可能不好。
二、坚守底线,放大空间。只要孩子不突破底线,尽量不过多地干涉他。
三、少用权力,多用规则。我们不是为了要赢孩子,而是要赢得孩子。
四、培养习惯,讲求策略。好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是依靠科学的策略渐渐养成的。
五、搭建阶梯,化难为易。孩子的成长是个渐进的过程,急不得。
六、随时鼓励,定期反思。鼓励和反思都坚守两个原则,不翻旧账,对事不对人。
七、扬长避短,发现潜能。不要盯着孩子的短板不放,不然会容易让孩子产生挫败感,还容易使孩子与家长产生对抗,影响亲子关系。
八、提供资源,多帮少管。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体验机会,让孩子有资源做有意义的事。
九、传递信心,多给鼓励。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有了信心,就有了动力,也能改善关系,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十、学会冷静,善于等待。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其实已经一定程度上屏蔽了整个世界,当然也包括家长对他的教育。有了冲突,自己要先冷静,调整情绪,等待孩子平静了,再教育和沟通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