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11月29日,九江道台与英国领事签订《牯岭十二条》。
地点:
九江
类别:
外交
牯岭长冲谷一带,1920年 图源:《Historic Lushan》
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十三日(1895 年 11 月 29 日),广饶景南行署九江道台成顺与英国驻九江代理领事赫伯特 · f · 伯纳签订《牯牛岭案件解决协议条款》。
资料来源:《从桃花源到夏都》
《牯牛岭案件解决协议条款》亦称“牯岭十二条”,这一由中英两国官员签订的协议,为庐山避暑地的租用奠定了法律基础,此后,牯岭开发得以大规模地进行下去。然而,一份租地约为何成为了“案件”解决条款?本篇就来讲述牯岭开发的曲折历程。
若要了解牯岭的建设过程,首先要弄懂它的法律依托。牯岭不是租界,虽然它是由外国人先行开发的,但主权仍属于中国,与任何外国政府无关。在后来制定的民国法律中,江西庐山、河北北戴河、浙江莫干山与河南鸡公山被称为“避暑地”,是特定的允许外国人居住或购置房产的一块区域。
我们知道,鸦片战争失败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清政府不得不向英国开放上海等五座城市,划定范围,允许外国人在该区域(租界)内居住、经商。在此之前,除了特殊的划定区域(如澳门),外国人没资格在中国购买土地,修建房产。
1858 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清政府向英国开放了内陆城市镇江、九江和汉口,1861 年九江开埠。但清政府对外国人在中国内地旅行、居住的管辖极为严格,即使后来逐步放开,但外商仅可在租界之外的城区或特定的城市(如南京、芜湖)租用土地修建住宅、货栈,或开设医院、学校等。
牯岭长冲谷一带,1895年 图源:《Historic Lushan》
然而,有一个问题是长期以来无法解决的:城市之外的土地租用问题。这就好比现在的城镇户籍人口可以在城镇范围内购买房产,但不允许到农村购买宅基地或农民的自建房。清政府并没有明文禁止外国人购买乡村土地,但禁止私下售卖与出租,此类交易若经过官府则会设置重重障碍。为了自己的官帽子,没有哪位中国官员会给外国人行方便之门,允许他们走出城区购买土地。
九江城区之外的庐山却很特别。在中国人口稠密区中,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夏季最为炎热且潮湿,欧美人的体质很难适应当地的天气,很多人因为“热病”死亡,很多婴幼儿都熬不过中国南方的夏天。
九江开埠后不久,居住在九江租界内的外国商人、传教士和官员们就看中了庐山的地理优势,这个清凉之地对他们有超乎寻常的吸引力。他们面对着近乎无解的土地租用难题,仍然百折不挠地尝试获得避暑之地。本地村民不愿将土地租给洋鬼子,出售更是不可能的,这些外国人只能花费巨资向寺院僧人租用庙产。寺庙有大片的土地,资产都在住持的手上,对于很多大和尚来说,搞钱才是第一的。
租借、售卖都是违法的,偷偷搞也没人管,所谓“民不举官不究”。然而,如果遇到“正义”乡绅们举报,麻烦就大了。这也是村民不能将自己地租给洋鬼子的主要的原因——身边眼红的人太多了。
九峰寺山门 笔者摄于2017年10月
由于九江茶市的兴起,一批俄商进入九江。1885 年,俄国传教士开始在九峰寺租地建房,此后又有美国新教教会、汉口圣公会、九江税务司、九江外国人联合会在九峰寺附近修建了五栋别墅。
九峰寺在马尾水瀑布旁,位于庐山半山腰,今山北公路十公里处。九峰寺环境雅致,夏季气候凉爽,且有山路通往莲花镇。那个时代的外国人,还不敢想象在山上的牯牛岭建屋避暑,那里还是荒凉一片,交通不便且无物资供应,绝非可居之地。
在九峰寺居住的外国人也很不满意,他们花费了巨大的成本修筑别墅,却要受到和尚们的盘剥,租金极高,房屋也很难扩建。但庐山的名声却传播开来,每年夏天都有武汉等地的外国人前来避暑,使得面积有限的几栋别墅拥挤不堪。
九江税务司在九峰寺附近的别墅,1898年 图源:布里斯托大学
不久后,九峰寺的和尚的非法交易被“正义”的乡绅们举报,因他们私售土地,未交契税,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长期以来都未曾发现问题的九江官府迅速行动起来,在住持及时逃跑后,抓捕了多个参与交易的小和尚、下人,不久有几人死在狱中。
外国人和九江县衙打起了官司。谁都知道官府也不敢强拆,但搞定这种事情特别麻烦,花钱可少不了。
在这期间,一位英国传教士转变了思路。他叫李德立,以传教士为职业,是个来自英国的冒险家。此人已来到九江数年,对庐山及周边情况很熟悉。
1894 年,九峰寺官司正在进行时,李德立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构想:既然个人买小产权房不稳当,为什么不能成立个房地产公司,弄来一大块地,只要改变土地性质就行了么。比如将 18 亿亩耕地红线改为经济技术开发区。李德立的胆略更大,提出不要在半山腰搞小打小闹的,避暑就上山顶,开发区也别搞什么县级的,搞就搞国家级的。完全在荒凉的山谷中开辟避暑地,自己解决交通运输、物资供应问题。
李德立像,约1930年 图源:kingstonhouse
当年夏天,李德立带着几位汉口来的朋友爬上了牯岭,确定了在长冲一带别墅村的计划,得到了投资允诺。他开始与九江县衙、道台交涉。按照一般的流程,他一定会陷入到没完没了踢皮球中。然而堪称奇迹的是,几个月后,他居然弄到了庐山长冲谷一带的地契。
李德立是如何做到这一步的,有很多说法。他的回忆当然是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所致,在别的传奇故事中,他搞了一套流传至今的拿地操作:左右逢源、送礼行贿、欺上瞒下、威逼利诱全都来,据称还有人因此被捕、自杀。这简直就是个标准的房地产开发范例,李德立被称为“中国近代旅游地产之父”,绝非浪得虚名。
笔者研究了这几种说法,很难相互印证,故不在本篇中讲述。拿到契约后李德立开始了牯岭开发,他收到了武汉方面的投资,开始在山上烧砖建屋、开山炸石,并首先修筑莲花洞登山道,也就是现在的好汉坡。
庐山上第一座外国人房屋,1895年 《Historic Lushan》
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和开明绅士们发现李德立居然欺骗了百姓/破坏了风水/给人家的补偿款更多(以上观点可任选),于是纷纷站起来反抗,他们有的向上级机关反映,有的发起了驱逐帝国主义分子的运动,阻止修路,甚至将山上的临时住房、工棚烧毁,从而引发了中英交涉,英方坚决要求赔偿一切损失。
赔偿是可以谈(拖)的,但房地产项目搞到这一步,基本上就凉了,牯岭开发才刚刚开始,烂尾都谈不上,李德立开办的房地产公司大约只有倒闭一条路了。
没想到,转机突然来了。1894 年 7 月爆发了中日战争,到了 1895 年年初胜负已定,清朝惨败,面临割地赔款,李鸿章等人寄希望英美等国出面调停,故秘密谕令各地,保护外国人,并极力避免产生事端。
于是,李德立莫名其妙地发现,江西省政府对他的态度突然大转弯,就像是搞两岸一家亲似的,各级领导们出面亲切关怀,解决投资方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背后的原因却是清廷总理府来电,英国大使催促迅速处理。
《庐山故事》李德立著,1899年
由于之前在牯牛岭上已发生事端,故该纠纷被称为案件。1895 年 11 月 29 日,广饶景南行署九江道台成顺与英国驻九江代理领事赫伯特 · f · 伯纳签订了《牯牛岭案件解决协议条款》,协议确定了李德立租借长冲一带的地界范围,每年交纳租金 12 千文,租期 999 年(英国规定租约不能过千年),中方则向李德立支付英洋 4115 元作为本地“暴徒”盗卖、损毁财物的赔偿。
条款合计 12 条,故被称为《牯岭十二条》,它彻底扫清了牯岭租界地的法律障碍,使中国近代第一个避暑地的开发得以全面开展。
李德立根据英文Cooling(清凉)的音译,将牯牛岭改名为牯岭(Kuling)。牯岭之名,从此名扬世界,牯岭的开发成为中国近代旅游地产史上难以被超越的典范,李德立被誉为中国地产界的祖师爷。
民国期间的牯岭旅游广告 图源:知乎
地搞定,建房子的故事就不是本篇讲述的内容了。本系列有一篇(见《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2月8日 · 庐山大英执事会》),读者可扩展阅读。
牯岭的全面开发迅速促进了周边商业与劳动力市场的繁荣,人们发现,并不需要在意谁家的补偿款多那么几两银子,而应该是“大家一起来搞钱”,破坏风水的帝国主义分子成为了九江最受有威望洋鬼子,人们尊敬地称他为:The King of Kuling(牯岭之王)。
补记:关于李德立搞定牯岭一事,各方面的讲述差距甚大。就好比一个老城区的开发项目,政府、地产公司、百姓的说法会截然相反。信谁的?笔者也在房地产公司干过几年,我的观点是:谁都别信,信常识。房地产开发就是那一套,李德立已经教给我们了,现在,也还是那一套。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