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数手指头,这才坚持写字的第几天?
已经有了想放弃的念头——不是因为没有想坚持的毅力,而是自我感觉写出来的文字都没有营养,都是没有意义的垃圾。
缺少内在的营养,所以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因为没有人评论,没有人点赞——也就代表没有人感兴趣。
那么它们应该继续产生下去吗?
1、文字的存在,对于除作者的他人有什么价值?
从物理本体上来说,它们占有的是电子虚拟的字节,是网络上少的可怜的几个KB的空间,除此之外,好像再也没有了。它们甚至都不拥有实质的物理存在。
从抽象思想上来说,它们作为文字所能承载的意义通过它们的本体呈现出来。它们或者传递一种观念,或者陈述一个事实,或者描写一种感受,或者勾勒一个场景。——文字的功能是无穷的,它们的组合变化莫测,它们在善于书写的人的手中,就如同音符在音乐家手中一样,可以磅礴浩瀚,可以精准细微——这简直就是一种艺术的魔法!
所以,文字的价值更多的应该体现在其思想上。在沟通上,在传递上。
那么,没有承载可传递的思想的文字,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2、文字的存在,对于自己有什么价值?
从书写文字本身来说,它占有的条件有很多。
首先是想要书写的念头。
这个念头不会是心血来潮。它可能会功利,可能会理想化,但绝不可能是随便的一个决定。因为文字的书写和音符的编排一样,都需要经过长久的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进行练习。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专业度高的领域,绝不可能是一拍脑袋就可以成为专家的。
何况,写作其实也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
所以,相信没有人是一拍脑袋,所以做了这个决定。
其次,就是书写所投入的成本了。
最基本的,就是书写的时间。
我们可以把书写的时间作为一个单位。在这个单位里,时间无疑是载体,在时间之上还要承载着书写时消耗的体力和精力,精神的高度集中以及它所带来的紧张、焦虑,保持书写姿势导致的肌肉酸痛等等。
相信这个世上还没有可以一边书写一边做着其他事情的奇人存在。比如说一边书写一边做饭,或者一边看电影。
书写的时候就必须全神贯注,绞尽脑汁,不敢有一丝丝懈怠。不然纸上或者屏幕上就可能出现几个错别字,一句不怎么通顺的句子,一段放在这里格格不入的文字……
除了这些书写者精神或者身体上的投入,还有物理要求。
比如书写环境的舒适度。
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不能太嘈杂,也不能太安静(音乐偶尔还是有必要的)。不能诱惑太多,当然也不能没有水、食物等基本生存的满足;某些时候除了水还要有茶,或者一些咖啡,如果有些小甜点搭配就更好了……
不同写者对写作的环境要求当然是有不同。当然有随随便便坐在哪里都可以写出绝妙文字的写者,也有不把身边搞的逼格很高就浑身不舒服无法写作的写者(据说赖声川老师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就写不出东西来,具体可见他的《赖声川的创意学》)。
所以书写的环境见仁见智,可以让写者写出好作品的环境就是合适的好环境。
以上,自己对于文字价值的两个方面浅薄的思考,对于别人不一定有启示,对我自己继续书写也没有很好的开解和引导作用。
只是写到这里,我从书写里获得的快感已经压过了一切不应该继续的理由,它使我可以忘记书写时经历的所有痛苦。
然后以它为燃料,准备明天的1000字书写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