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六李娟丽/分享687天/2021.11.11周四总1248场(累计268场/本周 6.7场)
一、咨询
今日无咨询,有许多事情要处理,还有急切想读新书,必须取舍。
二、读新书感言:
昨天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走在回家的路上就迫不及待的打开,原想慢慢的看,谁知一口气到深夜看完五篇还不能释手。今天忙完一切工作,就第二口气把它读完,多少年没有过的废寝忘食竟然重现。从序言到目录,从每一幅图到文字,被深深地吸引。《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就像作者说的一样,没有高深的专业术语,只有更平实无华,贴近生活的点滴温情。有感于“人生若要享受,就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温泉”也更欣赏“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命俱乐部”。
在陪孩子走回家,这部分让我们也随着作者一起跟着小宏的脚步,看到了小宏更多的生活环境和不容易也理解了他放学不想马上回家,在外游荡的意义。还有在陪小三举办新书发表会中,我们看到了更丰厚的故事,从而让小山的自我认同也有了新的定义方式。
在可乐的故事里,找到粘在可乐身上的“奇怪”这只怪兽,“奇怪”的长相、个性、味道、以及用的武器,开始进入到孩子的世界,这既是童话的故事,又是孩子真实的感受,向可乐请教他的“侦测器”他的“放轻松毒气”。真正的学习到把孩子当作专家、主人,珍惜孩子的支线故事,是叙事取向助人者最重要的态度。
还有给孩子妈妈写信的方式,首先发自内心表达邀请,看到孩子的支线故事,可以让妈妈或抚养者先放轻松心情,第二就是把父母当成自己孩子的育儿专家,尊重请教的姿态,而非指责的真诚邀请。所以也给了我们一个定位,叙事取向助人者不是解决问题的专家,却是“创造对话、开启新故事”的专家。
外化取向重视问题不存在的时候,把时间往前拉得够长的话几乎都能找到问题不存在时的证据。这也有力的说明问题是“外来的,后来才到的”,外化里很重要的概念是人不等于问题。
在小奇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助人者有足够的好奇,才能更具体的了解细节,作者几乎是一句一句的问话,手把手引领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进入孩子的视野,发展支线故事,丰厚支线故事。
特别特别要提一嘴的是关于“不想说”,作者在书中有一段非常非常让人感动的回应:在这里,不想说的事情就不要勉强说,这是我们说话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这种极大的尊重让人感受到安全,这是一种看得见对方的人,体会到对方的内心感受,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一种我跟你在一起的温暖。
笔者在最后用热情慎重的邀请来结束这本书,非常有情怀的希望,每个人把书中有触动和喜欢的部分,都尝试用在自己的身上,跟孩子的互动中,用在生活中,然后再写出新故事传递出去,让幸福进入到更多人的生命里。
开卷有益,而此刻读完这本书,合书凝神,静坐深思。犹如经历了一番长途旅行,看沿途的风景,用一种赏析的眼光看待,每一处都值得良久驻足观赏。
三、学习
1、透过现象看本质,来访者的表现是现象,那些进入深层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但看到又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虽然有很多流派、技术,但每一位个体都是不同的,甚至每一位个体的每一个阶段也不用,所以心理咨询没有办法说哪一种方法针对某类问题具有多大的有效性。通过词汇的选择,来访者认识的偏于表层,但咨询师可以透过词汇看到更深层或背后的故事。
2、如果来访者意识到是一个问题,对他的生活有很大影响,需要调整,咨询师才可以帮助他共同探讨。反之,如果来访者没有特别要求解决的问题,即使咨询师看到了也不能自作主张的在这里工作,因为这只是咨询师的感觉和认为。
3、我们认为的清晰和模糊,可能在别人的视角里并不一定是这样。一切取决于当事人的答案,只要是从问题开始走向未来,走向解决就是很大的转变。
4、正向指的是什么?除了理解是积极的美好的一面,可能有时候实用的,对于解决问题的方面也可以说是正向的。我们知道要的是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这样就对正向的理解更为宽泛。
5、咨询不同于一般谈话,重要的是咨询不仅是有方向的会谈,更是有创造性的谈话,是专注的、尊重的、好奇的,带着建构的耳朵去倾听,有专业性的,与来访者在互动中协商解决的过程。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