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林清玄的一篇文章《木炭与沉香》是佛经释迦牟尼说的一个故事。故事的大意是有个想有作为的年轻人找到了一大块沉香木,运到市场出售无人问津,年轻人看到隔壁卖木炭的一车又一车的被买走,刚开始还不为所动,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信心中午动摇了,把沉香烧成了木炭出售,很快售空。
释迦牟尼告诉了我们两个智慧:一个是许多人手里有沉香而不知珍贵,反而羡慕别人手里的木炭,最后竟丢弃了自己的珍宝;二是许多人有成贤的伟大心愿,但看到凡夫俗子最容易,最不费功夫,最后出卖自己的尊严,沦落到凡夫俗子了。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人到中年的我,突然发现自己没有了爱好,没有了特长,没有了目标,也没有了自己。坚持多年的读纸质书的生活,反不如天天追偶像剧的同事活得自在,在反反复复的矛盾中,还是选择了追剧。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内疚,自责与痛苦。
是电子产品的时代,让我把多年喜欢的纸质书丢掉,退而求其次点击手机朋友圈,从一个个杂乱无绪的经典语录中汲取营养,从电视剧中透视所谓的现实生活。我不敢说我读的纸质书一定是沉香,但我仍然记得那些快乐的时光,每次去图书馆都当成一次美好的旅行,准备了一个大大的布袋,专挑拣厚的大部头,清朝的历史以及历代皇帝,明朝的历史以及历代皇帝的书籍都看过,只是因为上学的时候,读的是理科,最差的就是历史,为了脑补历史,苦读了几年书。那些年从图书馆回家做饭是高效的,心情是美好的,只为了能够快速地爬上床,安心地读书,经常不知不觉已经半夜了。
而今呢,吃完饭微信朋友圈一顿翻,腾讯新闻看两眼,九点多就寻周公去了,早晨醒来也自责,这样浑浑噩噩的一天又过去了。第二天依然是不思悔改地追追剧,翻翻微信朋友圈,睡觉。直到我看了这篇文章,我也扪心自问,难道我曾经手握沉香了吗?难道我也选择了卖木炭了?难道我也发现追剧是打发时间最好的办法?是呀,要不为什么再讨论清朝的历史我又是一脸懵懂,再说清朝的皇帝我只能说个大概,连确定都不敢说?也有朋友说现在百度什么都有,干嘛还要记住这些不常用的东西?我也就原谅了自己的懒惰,为自己找到了最好的借口。
正如林清玄的文中所说,人生的缺憾,最大的就是和别人比较,和高人比较使我们自卑;和俗人比较,使我们下流;和下人比较使我们自满。外来的比较是我们心灵动荡不能自在的来源,也使得大部分人迷失了自我,隐蔽了心灵原有的氤氲馨香。
好在我及时看到了这篇文章,犹如醍醐灌顶,我不再那么迷茫,不再那么混沌,我也害怕被现实抛弃,从今天开始起做一个读书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