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之《史记》:总第一百五十八篇,《史记》第一百五十五篇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原文摘要:
二世说:“我曾听韩子说:‘尧、舜用柞(zuo,四声)木做椽(chuan,二声)子,都不进行砍削加工;用芦苇茅草盖屋顶,都不修剪;吃饭用瓦碗,喝水用瓦罐。即使是看门人的供养,也不会比这再俭薄了。大禹开凿龙门,南通大夏,疏通黄河水,将其引入大海;他亲自手持杵和锹,小腿上的毛都磨光了,即使奴隶的劳苦,也不比这厉害。’作为一个拥有天下的统治者,他应该为所欲为,享有一切。做君主重要的是申明法令,这样,下面的人不敢干坏事,就能统治天下了。虞、夏的君主,地位尊贵,做了天子,却身处穷苦境地,为百姓作出牺牲,那还要法令干什么?我被天下称为万乘之主,拥有万辆兵车,身居万乘之高位,却没有万乘的实际。我要建造千乘之车驾,设立万乘之徒属,让实际跟我的名号相一致。当初,我们的先帝起自诸侯,统一天下,对外排除四方外族以安定边境,对内修建宫室以显示自己的成功。你们都看到了,先帝的功业井然有序,而我才即位两年的时间,盗贼就蜂拥而起,你们不能制止,反而想把先帝所要做的事情停下来。这样做,对上不能报答先帝,其次也表明你们对我不肯尽忠效力,你们还凭什么居此高位呢?”于是把冯去疾、李斯、冯劫交由法官处置,审讯追究三人的其他罪过。冯去疾、冯劫说:“将相不能受侮辱。”于是便自杀了。而李斯则接受囚禁,受尽了各种刑罚。
心得体会:
这一段讲了秦二世对于冯去疾、冯劫和李斯三人进谏的反应。上一段讲到两位丞相和一位将军劝谏二世皇帝说,要停止修建阿房宫,减少百姓的兵役和徭役,这一段讲了二世皇帝对此进谏的反应。二世皇帝认为,自己身居万乘之高位,就应该申明法令,用严格的制度来管理百姓,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成功,并且有了严格的法律制度,百姓才不敢做坏事。同时他还列举了古代的三位贤明的君主尧、舜和大禹,认为他们地位尊贵,做了天子,却身处穷苦的境地,为百姓作出牺牲,这样不值得,这样的话就体现不出法令的作用了。同时还说,秦始皇征伐四方,统一天下,之后建造宫室来显示自己的成功,并且通过实施严格的法令来管理百姓,天下井然有序,所以就认为这样是可行的。而自己才即位两年,盗贼遍布各地,不是自己施政的问题,是百姓的问题,是百姓不遵从法令才这样的。并且,认为他们三个人进谏这样的内容,是他们对自己不能尽忠效力,于是下令将他们下狱问罪。冯去疾和冯劫不堪其辱,自杀了,而李斯被囚禁,受尽了各种刑罚。
三位大臣的进谏,可谓是忠言,对于维持秦王朝的统治大有裨益,但是二世皇帝面对如此忠言,不仅不听从,还认为这三位大臣如此进谏,既不能报答秦始皇,又不能对自己尽忠效力,将他们都下狱问罪了,二世皇帝亲手毁掉了一个可以挽救秦王朝命运的机会啊,并杀死了自己的忠臣,或许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大臣敢进谏如此忠言了。另外,二世皇帝既然知道古代的贤君明主是如何治理国家的,非但不效仿,还认为这样做不值得,可见其认识的浅薄。秦王朝有如此之君,杀害自己的忠臣,不明事理,秦朝灭亡或许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