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世界本不复杂,是你自己把世界看得复杂,因为你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有一年夏天,白居易顶着烈日去拜访恒寂禅师。
当他汗流浃背地走进禅房,见一道毒辣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正照在禅师身上,可恒寂禅师竟平静地端坐在蒲团上打坐参禅,好像一点儿也不热。
白居易一边擦汗,一边问道:“禅房如此酷热,禅师为什么不换个清凉的地方打坐?”
恒寂禅师答道:“天气很热吗?我怎么感觉很凉快呢?”
这本是个“心静自然凉”的故事,但同时也告诉我们:一切感受都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判断。
就如井水的水温常年保持18℃,没有变化,是你赋予了井水夏天凉、冬天暖的特点,凉也好、暖也罢,都是你“如何看待”的主观产物。
“主观”就像一副墨镜,帮我们抵挡了刺眼的阳光,却也同时把眼前的世界变得昏暗。
如果,我们勇敢地摘掉墨镜,而不是感叹世界的黑暗,哪怕有短暂刺眼的不适感,却会看到和感受到与之前完全不同的五光十色。
当你变得简单,世界也就简单了,所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2、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
《被讨厌的勇气》中,青年提到自己的一个朋友,他说:“我的朋友他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间中闭门不出,他很想到外面去,很想改变目前的自己,可是他只要踏出房间一步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我想他大概有一些心灵创伤或其他什么原因才会这样。”
可是哲人对于这种“因果论"进行了反驳:“你的朋友之所以心悸发抖,是因为他根本不想出去,换言之,就是为了达到不出去的目的,才会有心悸发抖的症状。”
这让我想起武志红老师的一段经历:
有一次,他要上一个美国导师的课,结果,上课第一天他就感冒了。由于当天气温骤降,他又穿的比较少,便以为是正常的着凉感冒,适应一会就会好的。
没想到在课上,他全身难受,一会腹痛一会胸痛,他不知道怎么了。
到了下午,有个同学对于课程提出来质疑,认为花高价学习的课程竟然核心都一样。
这位同学的情绪立即点醒了武志红,他发现,最近在上三位不同外籍老师的课时,他都会感冒不舒服,原来自己也有抵触这些课程的情绪。
由此,武志红老师得出结论:正是因为不想上美国老师的课,才会让自己不舒服。
后来他承认了这一点,并主动及时地调整了心态,之后再上课就没有感冒过。
3、你的不幸皆是你自己选择的,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2024年9月1日,35岁的唐尚珺在经历16次高考后,终于迈进了大学校门。
他并非学习差或高考成绩不理想,相反,在他复读的16年间,有多次机会能上双一流大学,但他都一一拒绝,理由是“非清华不上”。
当他最终迈进华南师范大学的校门时,言语间仍充满不满,流露出对未来前途的担忧,他觉得自己努力了16年仍与清华无缘,很不幸。
你也许会说,唐尚珺只是太执拗、一根筋。
并不是,他压根不想上大学,并且以“非清华不上”为借口,让自己永远处在看似努力拼搏的学生时代。
这背后的原因,是他承受不了自己在初三时中考失利带来的恐惧和痛苦,那一年,他在初三读了2年才考上高中。
而这痛苦深深地植入了唐尚珺的潜意识,他不敢直面,加上无人引导,他便选择了逃避,逃避的最佳理由就是“不考清华誓不罢休”的誓言。
这一逃避就是16年,若不是父母渐渐老去,他也许还要在复读的路上踽踽独行,因为复读是他轻车熟路般的状态,他很享受。
就如书中哲人说的:
”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
因此,我们要意识到自己的“选择”背后的真正原因,并有勇气承担起改变的责任,那就可以摘掉“不幸”这顶帽子。

4、自卑感人人都有,但并不是坏事,而是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作家马歇尔·卢森堡也说:“与别人比较,是悲惨生活的开始。”
因为人与人相比,会产生自卑感。
但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而是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就如阿德勒自己:
他从小个子矮小,驼背,还成绩不好,可以说矮、丑、笨占全,长辈们常拿他跟又高又帅的哥哥相比较。
更糟的是他命运多舛,两次被车撞、五岁时得了肺炎差点丢命。
身处糟糕的境遇,阿德勒也曾深陷自卑之中,但他硬是把这种自卑感当成促进前行的发动机,用“解放自己”的先进思想,成为一名卓越的心理学家。
而有的人,遇到问题只会抱怨或陷在挫败里,他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
当他们的自卑感升了级,演变成消极的自卑情结时,自卑就成了对人有害的负面情绪。
可笑的是,自卑情结的人却从来不承认自己自卑,反而会表现出一种优越感。
比如:
有的人说话时总爱指手画脚,以此向别人证明自己说的话很有分量;
有的人动不动就大发雷霆,以此证明自己的权威不容挑战;
还有的人恰恰相反,很喜欢哭,因为他们发现眼泪很容易让他们占据上风……
总之,他们不顾一切让自己看起来强大一些,别有用心地把自卑隐藏在一切看似高大的言行背后。
说白了,他们把心思放在逃避问题上,而不是改变现状上,哪怕他们不舒服不自由,也拿不出勇气去改变。
所以,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5、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
《被讨厌的勇气》中,青年认为,人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就好比登山时以山顶为目标一样。
哲人对此,却持有不同的看法:
假如你因为事故或疾病,或者登山活动本身而无法到达山顶,你难道就要否定自己的人生吗?
把人生当作登山的人,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条“线”。
现实中,人们总是强迫年轻人走“上好大学、进好企业、拥有稳定家庭”这样的固定轨道,似乎只有这样才是幸福的人生。
这种线性思维忽略了人生过程中每一个瞬间的价值。如果你用放大镜观察一条实线,会发现它是由许多小点组成的。
人生也一样,是由无数个独立且不可复制的瞬间构成的。
而一味将人生的意义寄托在最终的目标上,就会让人产生焦虑,因为“真正的人生”似乎永远在远方。
正如《写出我心》里的一句话:活在此时此刻的当下,世界才会真正活过来。

6、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不能活得自由。
看过这样一段话:
“人活在世上,努力做到不被别人讨厌,这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因为你只需要伪装自己去妥协去放弃就可以了。但明知会被人讨厌却还要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是很难做到的。”
正因为难而正确,《被讨厌的勇气》一书才提醒我们:必须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并非鼓励我们故意惹人讨厌,而是即使被讨厌,也要有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的勇气。
电影《哪吒1》中,哪吒因“魔丸”身份出生,被世人视为灾难,纷纷厌弃远离。
哪怕他并没有伤害过任何人,还救回被水怪抓走的小女孩,却依然遭人诟病,说他就是抓人的妖怪。
那时,哪吒气急败坏,选择不吃不喝,把自己困在“生闷气”的情绪里。
他叛逆、反抗、也时常露出獠牙,但始终没有成魔,反而成为陈塘关的大英雄,他的秘诀是什么呢?
我想应该就是他踩着风火轮大喊那声“去他个鸟命”的时候,因为他不惧世人的眼光,他要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
罗曼·罗兰说得好:“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愿我们不要为了迎合他人而压抑自我,不要为了获得认可而伪装自己。
更不要害怕被讨厌、被孤立,而失去了真实的自己。
记住:让自己变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