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大,感谢你愿意陪伴我这些许的时间!
1·正对“原因论”和“目的论”的讨论引起我的想法:一些人认为,人是无法改变的。
弗洛伊德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受过去的经历,环境影响(这点我十分肯定),提出了“心灵创伤”概念。而《被讨厌的勇气》中,禅师,却提出“目的论”:他认为,决定我们的不是过去,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这里我不是很明白,是写读后感的人误解了,还是怎样。在我看来,他们两人提出的观点,归根结底是同一个东西,而不是对立的。最起码,我们要知道,我们作为人,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来赋予任何东西意义,才有了我们以为的意义。所以即使在“心灵创伤”中,所讲到的“过去”也都是我们来赋予他们意义的。我的意思是,“目的论”也让我感到,我们的行为都会受过去的影响。
至少,我是唯物主义,我相信我仅仅只是单单的生物而已。我所谓的意识,我以为我有思想可能只是幻觉。正如孔子说的:“你以为就是你以为的”)
2·针对这样一句话,我的感想: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认为我们现在甚至未来的全部都由过去事情决定,而且根本没法改变。而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则是:现在的状态与过去没有关系,要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确实我似乎成了矛盾体,我既然相信过去百分百决定对来(这些可以通过数学这个东西来计算出来,只是以人类的能力算不出来而已)。那我就陷入“决定论”中。这很奇怪。
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这样的话,我在想:所有人即使他们说没有目的,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至少生物本能没告诉他们去自杀,立刻结束自己的生命。所以任何东西活着都有目的。着看我们要怎么定义目的了(我不太想玩文字游戏))
3·关于自卑的话题
“人的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会无限放大自己的缺点,从而生出一种“讨厌自己的感觉”
书中的例子:。书中禅师身高155cm,因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不同,如果只是纠结于自己再长20厘米,一切就会不同,就会拥有更愉快的人生。而当年轻的禅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朋友时,他的朋友断然认为,这个想法太过于无聊。身高有什么呢,禅师拥有让人感觉轻松的本事啊!高大强壮的男子会给人一种震慑力,矮小的身材,却容易让人放松警惕。(摘自别人的文章,此段)
关于这个例子,我突然意识到,自卑的来源可以总结归功于生物本能以及后天带来的心理活动(受到行动的影响)。就上面例子而言,由于建立在身高基础上的对比,带来的自卑,其实是生物的本能或者心理活动的结果。我的意思是,自卑是正常的,那些所谓可以克服自卑的人,只不过找到了另一种可以回避自卑的话题的人,他们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让他们避开,自己再次自卑。我们根本不可能通过迎面直上来解决某个问题带来的自卑,所以在解决自卑这个问题时候,我们的方法因该是想办法,转移自己注意力。通过绕过它来达到我们的目标(当然,能不能找到,就另一回事了。所以我这不是教你怎么克服自卑的文章。)换句话说:(这句话是别人的文中)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了它什么样的价值。
以上是我的想法,而书中给出“优越情结”。他告诉我们,要活在当下,活给自己。而不是对比。
4·关于自我认识的成长历程的话题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健全的自卑感,仍是有必要的。因为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自己”的比较。
无论人生之路走在前面还是后面,我们不断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而在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成为阻碍。(在讨论人生话题的时候这样的想法,似乎总是最高级的。)事实也确实是这样。但是,这样带来的结果,我们会不会得到最优活法呢?
5`人生的三大课题与课题分离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提出的目标,从行为方面:“自立”“与社会和谐共处”,支撑行为的心理方面:“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怎么实现这俩目标呢?通过课题来实现。
人生课题中有“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
总是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我要为自己而活。正如犹太人教义中那样:“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这样我感到很恐怖,我突然意识到我的观点,不那么能完全被自己理解,融化。我的意思是,如果你问我仔细的问题,可可能会发生矛盾的答案。
我很久就认为,我爱的东西,比我自己重要。我的一切行为便是最终都指向,我爱的事物。这样还算是为了自己吗?如果这样,也算。那世界上所有的观点似乎都可以归结到为自己而活。
6·最后关于被讨厌的勇气
文章中指出,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我感觉,这样的话,是因为我们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别人无法理解,甚至讨厌自己。这似乎很自我,自我到我们认为这就是最理想的,无所谓活法。
文中最后希望一句话能激励自己。愿你我一起共勉:“对于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我们以为的奔向未来,是不是因为我们讨厌现在的自己。这样,我们可以现在就去死啊。为什么还要努力一下,看看未来我还讨厌不讨厌我自己?这可真有趣。这算宽恕自己,给自己一个机会吗?还是自己认为,之前我的样子并不是我的原因,而是环境什么之类的原因。
对此阿德勒心理学准备了最简洁的答案--“我对他人有用”这种想法就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他者贡献也是让人产生价值的方法之一。
拒绝普通的你也许是把“普通”理解成了“无能”吧。(可能是点醒之笔,亦或者,我们背后的价值观,带来的结果是,我们认为自我评价的标准是,我们所获得的成就=不普通吧。)
观点仅为观点,关于书《被讨厌的勇气》的观点,正如书名背后的观点一样(我有点怀疑,这本书的作者仍然是写在社会背景之下的,受社会的影响)。可不可以拿来指导自己,由自己决定。
2018-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