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起床听了陈美丽老师关于晨读课程的第十一讲《诗歌作品的三重对话》,对晨读课程尤其是农历天空下晨读课程有了深刻的认识。
我的简单实践
跟随着网络做晨读课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了,在这方面带着孩子们也收获了一些成绩。无论是在我们当地区域范围内还是在互联网上五年前我都是走在前面并一直坚持做下来的。能够借助互联网平台,借助优质课程最大化的丰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用童谣、童诗、诗歌和绘本浸润了他们的童年。孩子们无论是在诗配画的创作,还是绘本故事创编都有许多灵动的思维在闪现。而今天的学习才让我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肤浅。我们的晨诵课也在用声音展现作品,在正确、流利的诵读后,通过老师的讲解来理解诗,并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用声音和表情表现出来。我们也有作品:诗歌的摘抄、词语的解释、诗句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还有我们引以为豪的漂亮图画。但文字部分从来没有想过要与诗歌完成三种对话。与作品对话,我们也只是停留在语文课的理解层面,因为自己诗词储备明显不足,没有太多的知识层面的内容给予孩子,很多诗歌也是和孩子们一样第一次遇见,所以,引领上就不能深入浅出,更达不到触类旁通和融会贯通。我们的诗歌抄写,词语解释乃至诗歌解释都能很好的完成。上个六年级因为自己注重在这方面的引导和评价,一个月下来,就连班级不爱写作业的几个男孩子,每天也会和我们大家一起在午休时间留在班级里认真抄写诗歌,整理《诗配画》。因为优秀的作品会在每天早上的晨读课上,由主讲老师展示给全国乡村孩子们。为了荣誉,为了被看见,他们都在努力向前。很多的时候,也鼓励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录制成视频,展现在家长群众和课程组内。这些所谓的后进生的参与,也极大的鼓舞了班级孩子们的积极性。又因为班级内有学美术的孩子做引领,所以孩子们的作品无论在内容选择,版面设计,还是颜色搭配都堪称完美。他们的作品还被送到上海教博会参加展览。
一段时间任课老师也发现了他们的变化:目光更加灵动,语言更加诗意,声音更加柔和,书写也更加美观,班级整体绘画水平也极大提升了。那时,我们在晨诵课中沉浸,每天读诗、背诗、画诗,真的很幸福。
作品的内容要丰富
但从来没有想过在作品中与诗人对话,虽然也引导孩子们查阅相关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但那只是停留在低阶段思维上的查找、摘抄和记忆。今天听了陈老师的分享才知道孩子们的晨读作品中应该有与诗人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这样就借助于晨诵的诗歌,完成诗歌的朗诵,语言的积累,文字的表达与学生的生活自己的链接。老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课堂上流淌的诗意语言也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血液里,慢慢成为他们富足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作品的要求要明确
结合着二十四节气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去留心观察自然界万物的变化。让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有更加的敏锐度。在此期间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要进行统一的要求(统一买本,用同一个颜色的笔完成作品。作品的内容基本框架要给学生)并根据地班级学生的实际表现,有针对性的进行评比,一定以正面表扬鼓励为主。既肯定每个学生在作品完成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也要及时的树立榜样,让孩子们接下来朝更优秀的方面发展。五六年级的作品要以文字为主,图画只是简单的点缀。
鼓励家长参与其中
从陈老师分享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老师们想尽各种办法,把家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家 满心欢喜地抽出时间带着城市里的孩子,到田间地头、到田野村庄去观察、去发现,去记录、去分享。因为课程,家长和孩子也有了共同的学习交流空间。而真正有质量的陪伴也由此产生了: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回到了童年;孩子也因为父母的陪伴更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感受到了来自于家庭的爱。同时,引导优秀的家长,用照片、视频、文字的形式记录下一路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当初学生们在完成诗配画作品时,家长也能够积极的参与和陪伴,但那时只是帮助孩子查找相关的资料,给一些关于书写和版面设计的建议,并没有真正地走出家门到户外中去实地的观察和发现。春暖花开时,我也要鼓励家长平日在上下学的路上引导孩子们观察身边花草树木的变化,双休日到公园,花园,森林里去走一走,看一看,用照片和文字记录所看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