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有关我对于“自我的诞生”的理解,第22篇。
在国内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自我的诞生》的专题课程里,武老师提到两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案例一
一个有诸多男性追求者的女孩子,对事业和未来没什么规划,对构建自己的家庭生活也没什么信心,当有女性出来和她抢男人,她也会自动后退。咨询师一再和她探究原因时,她才说出来自己一个重要的感受:她觉得所有的男人和他们妈妈的关系都太紧密了,她根本挤不进去。而再深度探究,才发现真正的问题是:她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感觉,觉得自己永远都斗不过妈妈,长期以来,每一次和妈妈出现争执,她都是输的那一个。
案例二
一个超级宅男,也是一个典型的回避型人格,他只有两个深度关系,一个是妈妈,一个是他的太太,在遇见太太之间,他的世界里只有妈妈一个人,而妈妈也认为,自己的世界里只有儿子一个人。但孩子是有父亲的,并且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有一次这位男性来访者看了一部美国的西部电影,电影是讲男性世界丛林里的打打杀杀,他特别憧憬,很想去这样的世界,哪怕只是当一个随时可能会丢掉性命的小喽啰。但他能想到的“唯一”解决办法是自己有分身术,真实的自己去那个丛林社会,虚假的自己留在妈妈身边。因为他觉得妈妈离不开它,如果他走了,妈妈会活不下去,让他内疚至极。
其实男孩的这个是经典的病态共生关系。“一般来说,病态共生关系如果发生在亲子关系中,那几乎都是父母想和孩子共生,孩子想离开但离开不了。”
女孩的案例是因为她的妈妈对她有强烈的控制欲,这种控制欲无处不在。她想做一件事情,意味着她升起了一份动力,这个动力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生命,妈妈在这件事上特别想管她并且成功以后,就意味着她的那份动力被灭掉了,妈妈的意志占据了她的身心。
这两个案例其实就是典型的母亲包围圈存在的情况,是指一个人几乎被母亲的意志或存在彻底给包围了。
我们可能不会有那么极端的情况,但在就业、结婚、生子……的选择里,或轻或重都有受到母亲或其他家人的意志所影响。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陷入了母亲包围圈呢?武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如果一个人离不开母亲,或者一想到要离开母亲就会特别的内疚,那可能意味着,这个人身处“母亲包围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