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文 | 幸孤山
片名: 《海蒂和爷爷》
导演: 阿兰·葛斯彭纳
主演: 阿努克·斯特芬(饰海蒂)/布鲁诺·甘茨(饰爷爷)/伊莎贝尔·奥特曼(饰克拉拉)
《海蒂和爷爷》是一部逢人我必推的德国电影,豆瓣评分从以前的8.4分高涨至目前9.0,在我看来,实至名归。
不绕弯子,一看影片名字就知道这是一部讲述亲情的暖心电影。
我为什么要强烈推荐,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在我心里,没有一部讲述亲情的电影能够超越它。
当然,每个人感触的点不一样。
有的人可能喜欢沉重的亲情片,如《唐山大地震》;有的人可能喜欢虐心的亲情片,如《妈妈再爱我一次》;有的人可能喜欢细腻的亲情片,如《那人、那山、那狗》……
《海蒂和爷爷》的故事简单但不狗血,没有太大的波澜,娓娓道来却感人至深。
影片长111分钟,每个时段都在向人传递着温暖,看完后我只能赞叹,这是一种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的美好。
「一」背景
以背景闻名的电影不少,《布达佩斯大饭店》就是其中之一,但比起《布达佩斯大饭店》里粉粉少女心的背景,我更青睐《海蒂和爷爷》里那样景色优美的背景。
影片拍摄于阿尔卑斯山,几乎每一帧都是壁纸。
春天,漫山的花朵、清澈的湖泊、一望无际的草坪,海蒂就和她的朋友一起到这里来牧羊,她们在草坪里打滚,在脸上涂满桑葚,学地鼠叫,躺在草坪上看天空翱翔的雄鹰,悠闲自在,太阳下山她们才赶着羊群回家。
冬天,阿尔卑斯山上白雪皑皑,所有的动植物仿佛都静止了,世界只剩下一片洁白,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着晶莹的光,像一个极其神圣的地方,不容侵犯。
大雪封山,海蒂的生活也开始变得枯燥,但有爷爷的日子总不会太差。
这样开阔的意境,谁人能不陶醉? 生活在这样一片静谧祥和之地,谁人不觉得美好?
影片有近二分之一的故事都发生在阿尔卑斯山,而凭借着阿尔卑斯山近乎完美的风景,着实为整部电影故事增色不少。
一部好的电影,其背景往往能够渲染主人公的感情。
纵观整部影片,你会发现,海蒂真真正正发自内心感到快乐的时候都在阿尔卑斯山,那四季如画的美景仿佛就是海蒂心中愉悦的写照。
被迫离开爷爷和阿尔卑斯山后的海蒂,所见所闻,从原来的辽阔洒脱,一下浓缩为喧闹的都市、束缚的行为举止和一年四季不能开窗户的新家,处处象征着离开阿尔卑斯山后海蒂的压抑。
虽然有好朋友克拉拉的陪伴,平日笑嘻嘻,但她却在内心深处感到痛苦不堪,甚至在深夜梦游与哭泣。
「二」人性
以“初时只觉乍见之欢,日后惊于久处不厌。” 来概括该影片中人与人的相处我认为再合适不过。
《海蒂和爷爷》影片本名为《海蒂》,小海蒂的主角光环也很明显。
但谈及人性,《海蒂和爷爷》中所有的人物至始至终都在向观众传递着“人性本善”的思想。
整部影片都没有出现所谓的腹黑“坏人”,只是有一些多少性格偏执的人,或自私,或孤傲,或嫉妒,但谈不上“坏”。
《海蒂和爷爷》的一大成功在于把生活中每个人复杂的心理都刻画的很真实: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且阴暗的一面。
通过影片简单的人物背景介绍,我们就能知道这些性格特征都是由于他们深处的环境而改变的,有的因为饥饿,有的因为孤独,有的因为虚荣,但随着故事的推进,才会发现,其实他们每个人的根都是“善”的。
所有的问题与矛盾在亲情、友情的催动下都能迎刃而解,一个深情的拥抱,一声亲切的呼唤就已胜过千言万语。
印象最深的是,海蒂被迫离开爷爷后再度回到阿尔卑斯山爷爷身边,再相逢时,海蒂和爷爷各自只说了一句话。
海蒂: “爷爷!”
爷爷: “海蒂!”
两人没有哭泣,甚至没有询问一句: 你是怎样离开的? 又是怎样回来的? 你过得好不好?
只紧紧的相拥在一起,而作为观众的我眼泪却从未停止过。
影片在处理上挺像《魂断蓝桥》,表面看是讲的爱情,可穿插的友情桥段却更让观众难忘,其主旋律《Auld lang syne》大部分也在歌颂友谊,所以中文取名为《友谊地久天长》。
《海蒂和爷爷》也是如此,它有二分之一也谈到了友情。
小孩子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利益的较量,所以她们的友情便显得格外突出。
在影片矛盾最为剧烈的时候,也就是开始出现贫富差距的时候,富家小姐克拉拉从未觉得自己应在这个从大山里来的海蒂面前有任何身份感,克拉拉觉得这就是她的朋友,仅此而已。
光这一点,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就显得弥足珍贵。
对于“美好”,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定义,但我很喜欢汪曾祺先生所形容的美好: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看完影片后很久,每当我想到在那个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阿尔卑斯山上,海蒂和爷爷对坐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吃着可口的晚餐的镜头,就会从心底里升起丝丝温暖。
这大概,就是美好吧。
Ⅰ你要更浪漫一些
为自己画一双春天的眼
在霜雪之后
在蝉鸣之前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