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32届金曲奖的特别贡献奖颁给了罗大佑。作为歌者,这是莫大的肯定。作为他不很坚定的死忠粉,内心是骄傲的。
作为华语乐坛教父,可能很多“95后”、“00后”不知道他,但在更早年代出生的人群里,在圈子里,罗大佑可谓是神一般的存在。甚至有媒体这样评论,罗大佑的歌,不止是歌,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初识罗大佑,还是懵懂的中学时代,每当电台里传来《明天会更好》《恋曲1980》和《光阴的故事》的旋律,总是不自觉的跟着哼唱。不太能体会歌词想要表达的东西,就是觉得好听。
后来,随着年岁渐长,开始更多接触他的歌,《滚滚红尘》《鹿港小镇》《皇后大道东》《野百合也有春天》《亚细亚孤儿》《之乎者也》《追梦人》《酒干倘卖无》《是否》《童年》《东方之珠》《一样的月光》《似是故人来》……最大的感触,是他的歌有很多关于时代和社会现象的思考,但不仅仅是波涛汹涌的大时代,还有生命的困惑与为难,还有大时代下渺小个体的梦想和盼望、孤独和挣扎。
就像《鹿港小镇》。“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唱的是修车学徒的故事,又何尝不是我们的故事。从“兵荒马乱”的高考中杀出来,以为在大学镀金后文凭在手天下我有,却不知严峻的就业形势、失控的房价、飙升的物价,微薄的工资,无时不刻不在打磨棱角分明的你的心。当意识到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时,故乡却成了回不去的远方!
即便回去了,家乡那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也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砌上了水泥墙,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当你回望故乡,发现在现代化的洪流里,它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不知什么时候起,家乡也开始接受都市文明的洗礼,和时代接轨。但最终却变成四不像。是的,你永远也找不回最初的感动了。
就像《皇后大道东》。作为以英国结束殖民统治、97回归为时代大背景的歌,是中国三部曲之一。歌曲唱出了他对香港前途的追问,对台湾根源的探索和内地变动的思考。“知己一声拜拜远去这都市,要靠伟大同志搞搞新意思”、“到了那日同庆个个要鼓掌,硬币上那尊容变烈士铜像”、“会有铁路城巴也会有的士,但是路线可能要问问何事”。歌曲看似贴近民情民生,却唱出了当时港岛民众对前途不确定性的不安。同时,歌曲让我们内地人对港岛的街道多了一些了解,这可能是他们意想不到的。
就像《追梦人》。原作为电影《天若有情》的国语版主题曲《青春无悔》,在三毛逝世后加了四句歌词演变成《追梦人》。可在我心里,却始终固执地认为都是在写三毛。后面增加的“让流浪的足迹在荒漠里写下永久的回忆,飘去飘来的笔迹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语,前尘后世轮回中谁在声音里徘徊,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终难解的关怀”自不必说,原作的“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让它牵引你的梦”,爱做梦的三毛随心所欲,当留学生开始,走遍千山万水。“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看三毛的作品,发现每个落脚的城市都有关系很好友人,说被城市记住不为过吧。“秋来春去红尘中谁在宿命里安排”、“看我看一眼吧莫让红颜守空枕,青春无悔不死永远的爱人”,与荷西相遇相知相守又天人永隔,是谁在宿命里安排。
就像乐评人马世芳说的那样,一首歌也可以像一本长篇小说,像一部电影,站在史诗的高度,为大时代留下见证。这是罗大佑。
有些歌曲就像老酒,会随着时间的堆叠,变得愈发醇厚,听之如饮,唇齿留香。这是罗大佑。